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

写作就是观点、材料加上表达,也就是前人说的“义理”(观点)“考据”(材料)和“辞章”(表达)。三者之中何者重要?何者优先?从写作学原理上说似乎应该是观点,因为意犹率也,见识为先,可是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不妨以大家熟悉的《六国论》《赤壁赋》为例剖析一下,看看材料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

苏洵《六国论》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史论。全文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文章设立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韩、魏、楚),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举例展开分析,写到这,文章基本意思已经出来了。可作者又写了一段:反面假设(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生发历史兴亡的感叹(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假如把这段当结尾,在唱叹之中结束,也是锦绣华章,可是老苏意犹未尽,又加写了一段,把六国和秦国比较,指出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的态势,“苟”字领起,把他心中又所感发而又不便明说的话,强烈而又尖锐地提出了:“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到此就已经不是一般的优秀文章了,而成为千古绝唱!

不妨大胆想象一下,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的猜想是:首先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六国与秦的史料,其中古人“人地事秦”的说法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许多史实又验证了这种说法、强化了这种认识,最终他提炼成“六国之亡在于赂秦”这样醒目的结论和观点。其次,他在提炼概括自己观点时,可能遇到“反例”,那就是齐、燕、赵没有赂秦却灭止了。怎么办?经过思考,他认为反例不仅无法驳倒他的观点,反而可以深化读者的认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最后,他生活于北宗时期,西北的边患,朝廷的屈辱求和的政策,士丈夫中普遍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深深刺激他,汇聚成写作时的一个潜在对象,使有了写作冲动。而当他写这篇文章时,他逆向展开了他借助材料思考的过程,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驾驭这些历史材料,使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知性和感性融为一体,独特的写作视角以及文章内在的节奏和张力释放出巨大的穿透力!

丰富的材料不仅给这篇文章血肉之躯,而且材料推动着作者思考,生发孕育了作者的观点,而思考的结果又推动着他进一步审视材料,认识不断深化。观点和材料纠缠在一起,互相作用,使我们一步步超越事物的表面,发现事物隐秘的内在联系,最终走向深刻。许多时候材料比观点还要重要,因为观点可以变化,而材料永远在哪里。

《赤壁赋》中哪一段意思是作者最先想到?我的猜想是,“苏子曰客亦前夫水与月乎”一段。苏轼读书多,谙熟佛典,笃信佛理。他到黄州,人生出现了危机,遭遇了人生的大忧患,他一定日夜思考自己面对的人生困惑。于是他就借用佛经中“变”与“不变”的说法,来解答自己的人生困惑,来消解内心的焦虑和紧张。

怎样才能把这种人生的感悟传达出来?正好有一个机缘,他夜游赤壁,触发了他心中的情愫,于是他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用他的生花妙笔,添加一些景物描写,布置一个环境,烘托一下气氛,于是一篇千古绝唱诞生了!所以我猜,文章应该先有“客亦知夫水与乎”一段,其余是构思写作时“添加”上去的。

在会写文章的人看来,文章就是一则一则的材料,甚至还能寻找到最早出现的“意核”,能看出哪一段是“根”哪一段是花草枝叶,总之,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可见,材料太重要了,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都是文章材料。在我们看来是千古奇文,可在苏轼那里就是一则一则的材料啊!材料居于核心地位,寻找材料发现材料运用材料的材料意识,是学生写作素养提高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写作中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没有东西可写,下笔枯涩,痛苦万分。有了写作材料才有作文教学的其他讲究。尤其是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看似满眼满耳都是信息,其实心中只有浮掠的影子,什么也抓不住,漂浮在破碎的个人生活感觉中。我们写作教学总是强调“观察生活”,“丰富经历”,似乎偏爱把学生写作看成是准文学创作,更多从自由创作的角度来看待写作中的材料,把那种“灵犀一点”“锦心锈口”当作是高级的东西,而认为积累语言材料是“笨办法”“小儿科”,学生写了十几年作文却没有养成起码的材料意识!忽略学生无材料可写的困境,忽视“言语化”的思想积累,轻慢作文教学的基本功,妨碍了学生作文的大面积提高。

司马迁所以能写出卓绝千古的文章,固然与他的见识、才气、心胸等有关,但要知道,他20岁起游历天下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搜集了丰富的材料,为《史记》写作奠定了基础,而其基本方法却是《报任安书》中说过的几句话:“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原来,天下之至巧是从笨工夫死工夫而来!前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苏轼曾评价孟浩然诗歌“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认为孟虽身手不凡,却因缺乏材料而酿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课件,教案,学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从事教育多年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