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doc

大单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etitleisExploringthesecretsoflifeandthecontentisaboutachildsinvestigationintotheoriginsofsoundThechilddiscoversthatsoundsaremadebylivingcreatures,suchasbirds鸣老树敲击地震闪电和风暴等Thechildconcludesthatallthing

16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4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站:探寻生物世界的秘密

导语: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

PPT出示,倾听不同的声音。

2.图片激发兴趣,引出新课。

一.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有一次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代表作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2.学习字词

(1)出示词语:蝎子钵子蝈蝈机器钟楼街心盲人单调齿轮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蛰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2)读准词语“蝎子”“钵子”“盲人”“蟋蟀”等词语。

读准多音字:单调diào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可以帮助扫清学习上的障碍,为理解文章内容作好铺垫。)

(3)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观看写字视频。

重点指导“脆”等容易写错的字。

书写“脆”字时注意右半部分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活动一:学习“疑问”的过程

教师出示要求: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题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3.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学生汇报。

预设1:我找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第1自然段的“小时候”,第3自然段“一天”,第10自然段“过了许多天”,第12自然段“此后”,第20自然段“后来”。

教师提出问题:请你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但父亲不许“我”动手表,这让“我”很痛苦,后来父亲打开表让“我”观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只小蝎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是如何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结构梳理: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猜测里面有生物。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父亲打开怀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活动二:聚焦“探究”的过程

教师出示要求: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说说文中的“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究的。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生默读课文,并用笔圈划。

活动三:寻找“结论”的证据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预设: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你能举出一些事例反驳他吗?

预设1:小溪流淌的声音

预设2:火山爆发的声音

预设3:风声、雨声、雷电声

课堂小结:作者冯至小时候真是太天真可爱了,因为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会发出声音,所以他就猜想会不断发出“滴嗒”声音的表里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不仅如此,他还再三请求父亲打开表盖给自己看一看,而冯至的父亲不仅打开表盖,还巧妙地将表中的生物说成是蝎子,这就满足了小冯至的好奇心,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课时

活动四:思辨“证据”的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

学生思考问题并小组交流。

1.“我”是一个爱观察善思考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溪涧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如遇课件中视频无法播放,请留言或私信,一定予以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43101132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