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pptxVIP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程标准;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形势: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军人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

;6.失败原因

(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日本明治维新VS戊戌维新运动;【史料实证】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

史料一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史料二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世纪)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作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

——摘编自华世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比较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政治策略和哲学理念》

[研读]

(1)史料一反映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及采取的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措施。

(2)史料二说明了维新派采取的策略及百日维新不同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所有师徒,均不饶放”。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3.中外势力的态度

(1)八国联军: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晚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王尔敏《拳变时期的东南互保》;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3)义和团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史料实证】评价义和团运动

史料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69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