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82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ppt

(2002821)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

课程方案简介

〔2002.8.21)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一、课程改革背景与动因;1、上海正处在教育的历史转型时期;2、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意识、态度、境界、品位出现了完全不一样的开展方向〕;中国学生的优点与缺乏;3、大规模的学校硬件建设根本结束了,转向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而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回事。

标志:

〔1〕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是否同步,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有多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投入的热情怎样,实效性怎样。;4、原先侧重于教育外部的改革:要求全社会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体制改革,要求增加教师工资,三次薄弱学校的更新……现在转向课堂领域的教学改革,这是一场更加艰巨、更加深刻、更加困难的改革。

;核心问题:

①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非常不习惯,教师习惯于走自己驾轻就熟的老路,而往往不愿意选择艰难曲折,需要披荆斩棘的老路;

②对相当一局部对教改怀有热情的教师,教育观念上接受新的理念还是做得到的,但转化为操作行为,又感到非常困难。;比方:卢湾区一中心小学

教师意识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师不单纯是传递、授业、

解惑,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

互动,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

变化。

但一旦进入课堂,进入操作层面,有好的理念,不一定产生正确的行为。;〔二〕校长怎样对待当前的形势,当前特别要关注哪些方面;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意志的表达: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只能管理60%

〔什么叫教育质量:当地人民认可的最低的质量标准〕

还有40%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一起,根据实际进行教育创新。;因此,校长绝对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简单地上情下达,非常重要的,学校自主创新,要从“管”→“管理”,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

把国家意志和学校的特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2、在学校的一切??作中,课程改革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是最重要的一项改革

1985年,体制、机制、师资、工资的改革,是政府行为。

现在:转向内涵改革

两句话:政府→均衡开展

学校→内涵开展

课程改革→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对学校的所有学生负责〔教育是储水池〕。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设施建设,都要围绕课程改革。;3、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新一轮的革新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新教材从市教研室编制出来,它代表政府的文件,作了一个大的规定。;然后到了学校,到了教师手里,需要经过加工,进行再创造。学生只能同教师发生关系,学生天天感受到的,也是教师。因此,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是教师参与的程度和投入的热情;课堂领域教育的革新,是否取得实效,本质上也是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可程度和怎样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课程。;许多教师关心的是教材,而不重视课程,真正地进行师生互动,处理好教材,关键还是要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表达课程思想。;不但是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再创造,即使是根底型课程和局部规定的拓展型课程,也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对学科课程标准设计:很容易从学科→学习领域→方案

课堂教学:很容易一节一节地上,而缺乏整体性的思考。

因此,如何从学生培养,由整体而向下的各个学科的思考,始终是校长和教研组长们需要研究的课题。;4、用技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推动课堂教学领域的革新

△多飞公司的IT课程、美国德州仪器TI课程、法国的“做中学”、研究型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大量现实知识的根底之上,更多地学到默会知识〔智慧,终身学习的能力,思维方式,整体把握处理问题的能力〕

△课堂领域真正革新,本质上是打破“黑板+粉笔”的状况。换句话说,“黑板+粉笔”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黑板+粉笔”的这种生产方式,是传承的,而不是在传承的继根底上有开创。

“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三〕为什么课程非改不可;〔1〕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系统的知识成为“课程”的代名词。

〔2〕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它是外在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文档评论(0)

199****80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