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ying优质教学课件PPT.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ying优质教学课件PPT.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导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制度领先民族往来、对外交往活跃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火连绵、政局动荡南方开发初见成效胡汉民族交融文化领域成就突出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

帝国的衰与变——政权更迭

“天下三分”三国实力对比表“高平陵事件”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人口兵力魏443万60万蜀94万10.2万吴230万23万

动荡的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八王之乱(291—306年)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资治通鉴》晋惠帝贾南风“毁天灭地二人组”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晋书》匈奴刘渊迁五胡内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

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晋室南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在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4世纪下半叶,氐族的前秦政权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入侵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北方再度陷入分裂。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经孝文帝改革后走向繁荣;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合称北朝。在南方,420年东晋灭亡后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581年,灭北齐后北周被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陈,至此结束分裂,再次实现统一。政权更迭情况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共有战争661次,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据《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整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权

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晋书》卷九十《邓攸传》国之大殇,民生维艰

我者与他者——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冲突战争、友好交往、统治者改革

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南中、山越)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西晋时期,五胡内迁并卷入司马氏内战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长期混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改洛阳籍穿汉服,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上层通婚原有姓氏现在姓氏拓跋元原姓现姓原姓现姓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兰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纥奚嵇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魏书·高祖纪下》1、措施

2、影响(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杨须爱民族交融≠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相互影响、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不一定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原有的特征,而成为先进民族的组成部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刘振华初始阶段高级阶段化“他”为“我”弃“我”为“他”

有意与无心——南方的开发

“时诸葛恪讨丹阳,获黝歙(山越)短人。(秦)论见之曰:大秦(罗马)希见此人。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

文档评论(0)

在羡智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共党员 ,世界记忆大师教练、导师,世界青少年记忆锦标赛选手训练导师,高级全脑潜能开发师 ,从事教育工作8年以上,累计培训学员数万人;致力于普及推广将快速记忆、思维导图等方法、工具熟练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文化学科。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5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