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2024届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方某些原始社会文化区域,包括陕北、晋北、内蒙古中南部等地区,其遗址大多有石砌城墙保护,且分布在河谷断崖上,形成时间正好与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时期(距今约8000—3000年)相吻合。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A.生活呈现居无定所特征 B.华夏认同观念已然形成

C.早期农耕文明得到发展 D.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8000—3000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图中呈现的北方原始社会文化区域分布在农牧交错地带,其形成时间与气候温暖期相吻合,气候变暖推动了交错带地区的农业革命,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早期农耕文明得到发展,C项正确。“生活呈现居无定所特征”与材料时间信息“距今约8000-3000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所呈现的北方原始社会文化区域的文明具有相似的特征,反映出区域间文化交流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2.东汉初年,儒生们普遍认为“汉无圣帝”,自刘邦以后的皇帝没有一个是圣人。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流观念发生变化 B.儒学思想地位的衰微

C.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D.皇权崇拜思想的加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于是他们一面鼓吹皇帝应该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自己充当现实中‘王者’的替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士大夫积极追求理想政治,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说明当时儒家社会责任意识增强,C项正确;汉代主流价值观念是儒家思想,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学地位的强化,排除B项;儒生们自己充当现实中的“王者”的体现,不能说明皇权崇拜思想加深,排除D项。故选C项。

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之先河,明元帝时使二者固化为政治惯例。北魏献文帝时不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立子杀弟”现象就此终结。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A.外戚干政现象已消失 B.国家治理日益完善

C.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魏时期出现了“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的政治惯例,但到了献文帝时期,这种现象得到了终结,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这说明前期的做法使得皇权稳定,君主专制加强,到献文帝时期已经无须大规模杀戮,D项正确;虽然“子贵母死”和“立子杀弟”的制度可能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但是并不能说明外戚干政现象已经完全消失,排除A项;国家治理旨在实现对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协调,而材料中涉及到主要是皇家事务,排除B项;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主要是通过孝文帝改革实现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宋太祖曾指出“(养兵)可以利百代者”“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养兵之策遂成宋代历朝之圭臬。这一举措旨在()

A.缓解财政危机 B.稳定社会秩序

C.增强军事实力 D.保障赋役征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灾害之年进行募兵,,目的在于通过募兵从而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养兵之策会加剧财政危机,不会缓解财政危机,排除A项;招募流民当兵不一定能增强军事实力,甚至反而会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C项;D项“保障赋役征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明朝建立后,朝廷和蒙古部落多有冲突。隆庆和议后,明政府在大同等地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meng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