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观课报告(最新).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平均数观课报告(精选5篇)

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xx、王xx、王xx和姜xx四位老

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

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其中王秋菊老师执教的《分

数与除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

生的动手动口动手能力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

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个人

的一些体会:

一、复习知识到位。

引导孩子回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

分数来表示,为新课中的分数除法的研究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导入到位。

王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点心和蛋糕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名学生阅读问题,

用算式表示,6÷3=2,1÷2=0.5,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学生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看得出王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问题: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3÷4=?(张)。让

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会有多少张,再让学生用圆形的彩色

卡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课堂交给

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操作验证完成后,让不

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上台展演和描述,教师相机板书,3÷4=?,并要求学生根据算

式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口述。并用字母表示,a÷b=(b不能为0),区别分

数与除法: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的内容并阅读,

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方法得学习借鉴

和推广。

四、巩固练习到位。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

1

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分数与除法的密切结合。

五、拓展延伸到位。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

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承上启下的作用,王

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

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

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

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

效途径。一线老师主体参与,也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教师不是作为一名旁观

者和外部的观察者的角色进入对象,而是以一名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与对象融

为一体,在课堂评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地通过体验、反思来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

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成过程、

感受自己生命意义的存在价值。

我选择“教学问题的设计”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现将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

下:

一、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了学生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提问:

你会不会把9个面包分给4个小朋友?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

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

生演示完分面包,老师提问:还有不同的分发吗?学生演示不同的分发。在

学生分完后,老师提问:应该用哪一种运算表示呢?

问题设计有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教师设

计一系列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

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

2

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

想境界。

三、问题的提问掌握时机

教师在提问设计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60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