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3+3+3”高考语文三模试卷.doc

2023年云南省“3+3+3”高考语文三模试卷.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年云南省“3+3+3”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肌理”一词与城市乡村等联系在一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专业领域。这个概念能够反映文化积累、传承的基本特征,表达中国人自古以来关于“文统”、文脉的认识,应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社会大众所熟知。从肌理的角度观察城市、乡村、文化,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就是一次旅行,每天都在出发,每处各有风情,环环相扣写就了各自的壮丽史诗,步步生花构成了它们的“震撼风景”,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瓜瓞绵绵。

城市肌理已经是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常用概念,所谓城市肌理,是城市在长期演进中,由地域环境与人文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积淀,主要体现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建筑样式、街区风格等方面,储存着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信息,以及他们的理念、理想,是后人寻找故乡的路径,也是破解这块土地密码的线索。城市肌理受到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各地城市建筑中的直接反应。

有城市肌理,当然也有乡村肌理。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不是城市规划那样的显学,甚至很多乡村就从来没有过现代意义上的规划。如今,只是在极少古村落,能听到关于先祖选择这方土地时的勘查经历和规划思路。但是,从绝大多数村落看,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还是折射出最初的布局考虑以及后世的沿续。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这样的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带有理想色彩的乡村肌理写照,实际上仍是今天的“临摹样本”。

文化肌理。历史上,“肌理”一词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东汉蔡邕《弹棋赋》“肌理光泽,滑不可屡”,指器物表面纹理,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指人的皮肤纹理。作为对语言表达的比喻也很早,东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在此之外,“肌理”一词也逐步向文学理论乃至文化理论范畴扩展,如清代翁方纲“论诗”中提出了“肌理说”,但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坛已呈暮气,“肌理”一词由此在文学艺术理论中陷入沉寂。经历社会和文化的螺旋式发展,在现代生活中活化传统、复归中华美学又成为社会目标和文化方向。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肌理还是乡村肌理,都具有文化的特征,是城乡生活在物质空间的重重累积,也是城乡文化的层层叠加。因此,应将“肌理”一词“迎回”文化理论,让这个一度是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热词在更广范围、更高层级活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人本位而非神本位,把家族传承、人丁兴旺视为责任,血缘宗法制度规范着国家、家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看重自己姓什么,而且看重在这个姓中属于哪一支、哪一辈,并且用家族规定的姓和辈分取名,由此形成各自家族牒谱,传承有序,如果混乱了,则与禽兽无异,“不知其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政治关系、社会关系都是这种关系的放大。所以,我们不仅重视自己的根系,而且重视从这个根系长出的树干、树枝、树叶,重视长成枝繁叶茂大树的过程。希望我们在文化回望中看清走到今天的每一步,知道未来应该从哪里起步,并且如同每个辈分的前人一样,担起继往开来的责任。

这种既认准源头又沿波讨源,既仰望绿叶又振枝寻叶,既重视起步又重视过程的文化心理,是形成文化肌理的内在动因。

由城市肌理推及乡村肌理,又进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中,能从“肌理”的角度把握其共同规律:

一是传承。文化发展是代际传递、层层累积的过程,城市肌理、乡村肌理、文化肌理,就是在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光阴荏苒中形成的年轮挂图。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迈开自己新的步伐,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壤以成泰山。从文化肌理的角度强调文化传承,意在梳理文化发展的每个环节、细节,突出每代人的角色分量。

二是特色。不同国家、民族、城市、乡村乃至于家族,由于禀赋、渊源、经历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的传承过程,也都是坚守特色并且不断强化特色的过程。标出文化肌理的理念,是希望通过“肌理”这个对于皮肤肌肉纹理的比喻,唤醒对不同城市、乡村、文化的独特感知和体验。

三是有机。城市、乡村、文化,都是有机体,都有其生命基因和发展轨迹,有时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时如山岭腾浪、逶迤天际。不同的元素,依照各地的内在规律组织、排列、构造,也接受外在力量的镌刻、浸润、冲蚀、锻打,沉积成体,混成一物。这种有机性保证了城市、乡村、文化肌理的整体性、生态性,也由此带来审美创造与体验的立体式、沉浸式。

四是繁盛。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宗法制,人丁兴旺,立国兴邦是深及国家、城乡、家庭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期待文化的发展繁荣,也是对历史梦想的回响。

历史是我们生活的

文档评论(0)

136****34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