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文.docx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eClassroomTouchistheessenceofaclass,anditiswhatmakesaclassaliveItsabouthowtobringreadingtolifeinyourclassroomThetouchinginthiscontextreferstothewaystudentsfeelwhentheyreadTheteacherusestheir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语文味是语文课的灵魂,针对当今语文课语文味越来越淡的现状,本人从“读、品、写”三个方面思考,认为“扎扎实实读文本,透透彻彻品词句,踏踏实实学表达”是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读文本、品词句、学表达”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类似的话

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什么是“语文味”?我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是最本色的味,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识字写字,学会品味词句,学会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这样的课,就是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但是,当今的语文教学“串味”现象太常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科学课,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一个本应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扎扎实实读文本”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

文本是构造“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气源,语文味正是从对文本的扎扎实实诵读中散发出来的。

俗语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离开一个读,什么都没有。”“读书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达不到这个要求,决不放过。”

十多年过去了,于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于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将他的读书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上书声琅琅,余音袅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情境。请看教学片断:

师: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来读书(指名分自然段读书,教师相机指导)。

师:林冲人品方面最大的特点,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看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把它说出来,那么现在请同学默读全文,一个字也不要错过,看能不能找到表达林冲性格特点的一个字。

生:全神贯注地默读课文。

这一环节让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特别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通这一环节中用了16分钟。每个学生读完后,他都亲切地指出优点或不足。

在研读林冲人品最突出的特点时,又花了15分钟,让学生默读,与文本充分对话,读着读着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武艺高强、谦逊和善良的林冲,也结识了大气宽让,忍辱负重的林冲。

细细咀嚼于老师教学没有媒体的帮忙,没有热闹的表演,没有眼花缭乱的情节,有的只是顺势点拨,俯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汇的本色阅读与探究。学生潜心全文时,书中那些无声的、静止的文字,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段段精彩的影像,从而获得一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内心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融的审美境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培养了语感;学生在动情的诵读中激活了生活体验,能让学生从感情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用、体验语文材料,使学生更深刻、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之内涵。“语文味”也就从琅琅的读书声中散发出来了。

二、透透彻彻品词句

语文味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咀嚼分析中散发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们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却忽略了具体的字词句,其实,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词句中,有时候仅从一个字入手就能理解文章内涵,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课标就提出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学习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有些好词佳句,让人一看就知道应该细细咀嚼,比如《慈母情深》中的这一小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文字,用深情呼唤的语气,用排比的手法,用类似慢镜头的描述,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只要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弥漫在课堂中了。但是,有些课文就需要认真咀嚼,才会发现其文中的佳妙,例如《秋天的怀念》中的两个句子就有这样的特点:

第一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母亲为什么悄悄躲出去?为什么要站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为什么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些都值得细细品味。

第二句:“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句子的“央求”用得反常。“央求”通常是小辈对长辈,而这里是母亲央求儿子,表明什么呢?让人回味。

教师如何敏锐发现文中的佳妙,引领学生发现并揣摩文中的佳妙呢?就要指导学生反复研究体会,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直到走进文字,感受到蕴含于字里行间的鲜明形象和深刻意蕴,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请看《怀念母亲》的教学片断:

师:1935年,季羡林远到德国留学。现在请同学,读他的日记,从中画出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