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docxVIP

第47讲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47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玄学盛行。

5.隋唐: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6.宋代: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7.宋元: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8.明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9.近代: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2)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3)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2)荀子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屈原提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

(1)过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受到佛教影响,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③思想观念: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各种人才来到中国。

(2)19世纪

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

过程

①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④1868年,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

影响

①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

(1)文字:公元前4世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