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4章教育目的.pptVIP

教育学第4章教育目的.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目的内涵、特征及对于教育实践的功能;2.区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3.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基本精神和理论基础;4.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和实现策略。目录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第三节教育目的的实现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种教育活动要实现的预期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活动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二)教育目的的结构1.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2.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教育实践的目的性要求教育目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教育目的一经确定,又导引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作为人改造自身的一项实践活动,始终受到教育目的的引领与制导。(二)教育目的的实践功能1.指导功能2.调节功能3.协调功能4.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观(一)个体本位论基本主张:教育活动的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身心发展状况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个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卢梭、孟子、斯宾塞)(二)社会本位论基本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个人的一切都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三)生活本位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形成其生活教育理论。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一)建国前的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近代教育目的阐述。(二)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建国以来关于教育目的不同表述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1995年3月,我国第一部教育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更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3.突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并体现一定社会的性质。作为社会主

文档评论(0)

a105776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