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研究,西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很多窖穴和陶罐中存有一定的粟、黍以及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刀、石铲、石锄等;而在河北、河南、甘肃、内蒙、辽宁等地也差不多有同时期类似甚至更多的碳化谷物和生产工具的发现。据此可推知,当时()

A.粟稻是当时主要食物 B.农业起源呈多源趋势

C.原始农业有较大发展 D.人们以食物采集为主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西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很多窖穴和陶罐中存有一定的粟、黍以及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而在河北、河南、甘肃、内蒙、辽宁等地也差不多有同时期类似甚至更多的碳化谷物和生产工具的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农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C项正确;水稻为南方农作物,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北方的旱地农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并非农业起源阶段,排除B项;材料所示时期的农业发展已进入食物生产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2.《食货志》为古代中国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源自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后班固作《汉书·食货志》,并影响后世修史传统。这种修史传统()

A.为古代治理经济提供了借鉴 B.反映了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C.巩固了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D.推动了封建盛世的相继出现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我国有着注重修史的历史传统,历代史官推崇秉笔直书的职业精神,因此,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经济财政历史发展轨迹的基本史料;同时,这些有关经济史的史料记载了各代经济政策的成败原因和利弊所在,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治理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修史传统并不会直接起到巩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作用,排除C项;封建盛世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与修史传统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面食制作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西晋束皙的《饼赋》提到新出现的面食有安乾、柜妆、豕耳、狗舌、剑带、案盛、髓烛等。它们有的由普通百姓发明,有的从外族传入中原。这表明()

A.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B.饮食文化追求特色情调

C.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 D.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不同地区的面食制作呈现明显的区域特色,这从面食的各种称呼上可以反映出各地在饮食文化追求上的差异性和特色性,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饮食上的区域特色,并不是温饱问题的解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虽然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很多面食品种由普通百姓发明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中世纪初期西欧庄园的耕作方式沿袭罗马的习惯,盛行两圃制,即将耕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耕种,一部分休耕,每年更换;到9世纪开始出现了三圃制,即每年三分之一耕地实行休耕。西欧这种轮作方式的改变()

A.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B.消除了罗马帝国影响

C.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D.提高了农奴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制度下耕作方式由两圃制发展到三圃制,不仅使休闲地面积由二分之一减少到三分之一,同时三圃制下一年可以收获两次,既有利于减少农业灾害或歉收的风险,又有利于提高耕地和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因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西欧庄园轮作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排除A项;“消除罗马帝国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无论两圃制还是三圃制,主要还是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