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复试-跨文化传播专题.docVIP

湖南师范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复试-跨文化传播专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6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专业学位复试科目考试科目名称:跨文化传播专题

一、考试内容及要点

《跨文化传播学》

目标:了解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脉络与基础,把握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促进中华文化友好传播。

绪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追问”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视阈

(一)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学科诞生

1.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

2.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

1.人类学的影响

2.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启示

3.符号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贡献

4.哲学与文化研究的经验

(三)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问题视阈”

1.文化的特征与体系

2.传播的特征与功能

3.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

4.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全球场域”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方法论

(一)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

1.文化传播与文化差异理论

2.有关有效传播及认同的协商与管理理论

3.聚焦于传播网络的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

4.跨文化调整与适应理论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举例

1.民族志:田野工作与文本写作

2.跨文化比较

3.话语分析

4.扎根理论

(三)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1.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分野

2.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辨

三、传播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一)符号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1.符号与符号学

2.索绪尔、皮尔斯、巴特、卡西尔的符号思想

(二)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1.语言与文化

2.语言与传播

(三)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2.身体语的组成

3.沉默的意义

4.文化中的时间

5.文化中的空间

6.服饰与颜色

四、差异与冲突:基于文化的观念与规范体系

(一)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1.针对文化差异的理论主张

2.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3.人际冲突与文化冲突

(二)文化的观念体系

1.世界观的差异

2.价值观的中西差异

价值观差异的四个维度

个人主义在西方的演进

东西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价值观的变动

(三)文化的规范体系

1.习俗与禁忌

2.礼仪与道德

3.宗教

4.制度与法律

五、社会互动与认同的建构

(一)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

1.社会互动、社会化与符号互动主义

2.文化群体与社会分层

3.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

创新的扩散

4.人际关系理论与中西传统

人际需要VS.社会交换

个人本位VS.群体取向

(二)认同的定义与建构

1.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认同的特征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2.社会性别的角色与认同

(三)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1.文化认同的稳定与流变

2.民族、族群及其认同建构

民族认同、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族群认同与认同发展研究

移民、族裔散居与跨界族群

3.国家认同的定位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危机与思路

六、文化的认知体系与文化心理研究“路线图”

(一)认知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方式

1.影响感知的文化因素

2.思维方式的中西差异

3.国民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二)态度的两种类型

1.态度的定义与功能

2.定势与偏见

定势

偏见

归因理论的解释

(三)面对本土场域的文化心理研究知识谱系

1.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的互动

2.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

3.本土心理学的兴起

七、文化适应、传播能力与技术的影响

(一)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1.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

2.文化适应、文化涵化与文化同化

个体与群体的文化适应

文化涵化与文化同化

(二)传播能力与组织的实践

1.传播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

2.对话与倾听:一种理想模式

3.组织的跨文化传播

组织与组织传播研究

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谈判

跨文化广告

(三)跨文化传播的技术空间

1.技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本质

关于技术发展的文化差异

跨国传媒的文化影响

2.新媒体传播与虚拟社会

3.“数字鸿沟”与网络伦理

八、文化多样性、文化对话与文化现代化的当代选择

(一)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1.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政策

2.文化相对主义:从学术话语到共有观念

文化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

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

(二)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与“文化共同体”

1.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

2.中韩日文化传统的同质性

3.面向未来的“东北亚文化共同体”

(三)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本土的“焦虑”与选择

1.传统与现代性

现代化理论的转向

传统与中国

2.本土与全球社会

文化“同质化”?

文化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安排

九、文化权力、国家形象与全球伦理

(一)文化的权力关系与后殖民主义话语

1.文化的权力关系与秩序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当代意义

文化霸权与“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文化外交及对软实力理论的“反思

文档评论(0)

趁早学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