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VIP

2024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语文试题.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注: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

(1)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令人印象深刻。回顾学过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探求“青绿”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意蕴:“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中这种色彩常常象征生命与勃勃生机;“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中表达的是盼青鸟传信以解愁思;“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达的是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2)文言文中的名句,至今仍然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发人深思;《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_________,___________”,临危受命的担当令人感动。

【答案】①.碧玉妆成一树高②.万条垂下绿丝绦③.蓬山此去无多路④.青鸟殷勤为探看⑤.人生自古谁无死⑥.留取丹心照汗青⑦.逝者如斯夫⑧.不舍昼夜⑨.受任于败军之际⑩.奉命于危难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词“碧、妆、绦、蓬、殷勤、丹心、汗青、逝、斯、昼、奉”的正确书写。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甲】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A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乙】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莲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bì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就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bá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倘有()屈煞()规bì()提bá()

(2)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______(作者)的《儒林外史》,甲文段中“A”指的是______(人名)。

(3)请从甲、乙两文段中任选一个,分析作者运用了哪种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答案】2.①.tǎng②.shà③.避④.拔

3.①.吴敬梓②.周学道(周进)

4.示例一:甲文段的讽刺笔法为对比。“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与后面“天地间之至文”构成鲜明对比,表现科举取士的荒唐与不公。示例二:乙文段的讽刺笔法为夸张。此时已身为选拔人才的“学道”的范进,竟然连大文学家苏轼都不知道,这一夸张情节充分讽刺了科举制度的极度腐朽,表明其不能够选拔真正的人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倘有,若有,如果有、假使有,注意“倘”读作:tǎng;

屈煞,是指委曲之极;冤枉之极。注意“煞”读作:shā;

规避,设法躲避,有意避开。注意“避”的书写;

提拔,意思是选拔提升。注意拔的书写。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以上两个选段均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甲】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A”指的是周学道(周进)。周进,字蒉轩,《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他后来晚年得志。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以上两个选段均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

文档评论(0)

MXSJ66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