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pptVIP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5、比喻乐曲于人心动之时戛然而止。比喻新鲜、贴切、动人,能使读者体会到激扬、幽抑、喜乐、哀愁等情绪,具有形象美以声喻声“拢”“挑”“收拨”“画”等弹奏的指法,不仅写出琵琶女技艺的熟练,更是借弹奏过程动作的变化,写琵琶女内心感情的波澜。诗人主要是通过点拨弹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读者与之同喜,与之同悲。表现了情感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妙语点情琵琶女试弹琵琶义蕴育着自己的情思琵琶女弹弦过程就是抒情过程;诗人初闻琵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前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出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基调。主人四句:饯别凄凉的环境,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伤神的心情。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2、“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3、“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烘托渲染1、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动心移情于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2、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醉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3、琵琶女再次弹奏琵琶,凄婉痛切使人动容,“满座”为之“掩泣”,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这就是烘托美。

1、叠音词(弦弦、声声、嘈嘈、切切)直接模拟声音,2、双声叠韵词(间关、幽咽)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模拟声音,让人读起来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即音韵美。运用叠字

描写音乐的手法1.以声喻声———形象美2.妙语点“情”——情感美3.烘托渲染———烘托美4.运用叠字———音韵美欣赏音乐,试对音乐及其所表现的意境进行描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到此结束1、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妙语点情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同是天涯沦落人”照应(点明主旨)琵琶女三次演奏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自言本是京城女……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叹息《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文档评论(0)

180****10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