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重点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重点复习提纲.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重点复习提纲

以下是对文章的润色改写:

3、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原因:(结合课本P75资料和所学知识)

4、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

(1)刘备三顾的原因:体现了刘备渴求贤才、诚心吸引人才的态度。(2)诸葛亮二拒的原因:当时政权分立,形势严峻。(3)诸葛亮的策略: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援而不可图,对刘备:控制西南少数民族,结盟江东,内修政治。总的策略是: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黜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由此结束。(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三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7、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2)从大规模分裂向局部统一的角度看,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8、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266-280-316)

(1)建立: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3)灭亡: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力处理政事,西晋皇族内部起兵争夺皇位,严重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机会。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2、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称为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

5、江南地区的开发:

(3)联系课本P79资料,说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

2、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因素:①少数民族的内迁;②黄河流域的统一;③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

(A)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B)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汉化政策(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穿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D)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6、课本P82资料:

(1)资料1中,胡服与汉服的区别: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2)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7****56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