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与思.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的教与思 第一环节:行行重行行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一次意外迷路,发现了一处“秘境”,有了一场“奇幻之旅”,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学时,让学生跟随武陵渔人的脚步,圈画相关词句,梳理出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由以上行踪可知,渔人是在“忘路之远近”的时候,遇到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后来,他再次寻找桃花源,却又一次忘记路线,“遂迷,不复得路”。因此,《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行踪以“忘”始,以“忘”终。 第二环节:桃源与现实 《桃花源记》中有两个空间,一个是武陵渔人所处的现实社会,一个是桃花源。本环节关注这两个空间,分两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抓“绝境”,说桃源之美。已成为文学意象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记》中被称为“绝境”,也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这里的“世”,指渔人生活的世界。这个“绝境”里有什么?让学生站在渔人的视角,结合课文内容,用“桃源世界有”这一句式,说说桃花源的样子。学生们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看到桃源世界安稳、有序的生活;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看到桃源世界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看到桃源世界和乐、闲适的居住氛围;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看到桃源世界淳朴、热情的民风,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 第二步,抓“留白”,说现实之乱。通过上一步的教学,学生感受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根据桃源中人自述,他们来到这里是为“避秦时乱”,那么,几百年过去了,桃源外的世界,也就是渔人生活的地方还“乱”吗?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留白进行探究。 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可以推断,渔人所处的社会并不令人满意。如果外界的生活好,桃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讲述就不会“皆叹惋”,而是“皆惊叹”或“皆赞叹”了。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不直陈其事,而是简单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抓住这句话,为学生出示了以下拓展材料,让学生发挥想象,用“渔人世界有”这一句式,说说当时的社会状况: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朝廷腐败,战争频发,赋税、徭役繁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等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学生结合拓展材料读课文,感受更加全面、充分。他们说,渔人世界有苛捐杂税、有繁重的徭役、有接连不断的战争、有困顿漂泊的生活…… 桃源内外,两重天地。一个世界很精彩,一个世界很无奈;一个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现世安稳,一个是战乱不休、民生凋敝的乱世离散;一个是岁月静好,一个是负重前行;一个世界的人“皆出酒食”、热情好客,一个世界的人“处处志之”、背信弃义。通过品读与梳理,学生感受到桃源内外生活的鲜明差异。 第三环节:寻寻又觅觅 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是美好的存在。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所在世界的人对美丽的桃花源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寻觅,却始终不得其路。第三环节,引导学生聚焦课文最后两段,通过时人对桃花源的“寻而不得”,探究这一“绝境”的奥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既出”一句,文本语言由之前的四字为主转为三字,字数变少、句式变短,节奏明快、简洁干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作者连用三个动词性短语来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动,使读者感受到渔人迫切的心情。从桃源出来后,渔人连家都没回,一刻不停地去找太守,说出了本应保守的秘密,违背了自己对桃源中人的承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个“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后的迅速反应。但无论是身居高位的太守,还是“高尚士”刘子骥,都没有找到这个世外桃源。 渔人在“忘路之远近”时发现了桃花源,却在“处处志之”的情况下找不到桃花源。同样是迷路,“忘”而后“逢”,有“志”却“迷”,何也?难道这“忘”中有什么玄机? 阅读了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发现“忘”字出现的频率很高,除了《桃花源记》的“忘路之远近”,还有“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等。其中,“忘怀得失”忘记的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便欣然忘食”忘记的是吃饭,“欲辨已忘言”忘记的是说话,“聊用忘华簪”忘记的是富贵名利…… 可见,陶渊明实在偏爱“忘”字。其实,桃花源中的

文档评论(0)

丹青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