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依恋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oc

【毕业论文】依恋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 【作者】陈小琴 【关键词】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师范大学生??相关研究 【指导老师】廖全明 【专业】心理学 【正文】 1?问题的提出 依恋是子女在婴儿期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情感联结。早期依恋经验会影响到成人人际关系的发展、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人格功能和人际特质的形成。国内研究者发现依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交焦虑、抑郁、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等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师范大学生依恋的研究较少,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师范大学生依恋之间关系的探讨就更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我国人口构成中相当大的比重,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相当落后,这就使得很多孩子接受着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这使得很多大学生不信赖他人对自己进行消极评价,从而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社会功能的适应。因此,本文试图对师范大学生依恋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师范大学生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差异、不同依恋类型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依恋有何影响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广大青年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有助于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 1.1 大学生依恋研究的现状 依恋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是1969年John Bowlby正式提出的,它的研究可追溯至弗洛伊德。他认为,儿童在童年早期获得的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成年后的生活方式。“依恋”最初指的是婴儿和他的主要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在维持婴儿的安全和生存方面具有直接意义,其重要性不亚于控制饮食和繁殖的行为系统[1]。研究发展至今,“依恋”已不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再局限于婴幼儿时期,而是成了衡量一个人任何时期最亲密关系的代名词,“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2],广义的依恋还包括恋人、挚友之间情感上的联结。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历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3]。 对于依恋维度的性别差异,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张立新[4]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差异上,男生的依恋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而李同归对北京、河北、辽宁和浙江的在读本科生研究发现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依恋焦虑维度上,男女生得分差异无显著性[5]。金艳用ECR-R对350名大学生的调查,安全依恋者与不安全依恋者在幸福感水平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6]。魏征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依恋不安全类型对社交焦虑阳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恐惧型、迷恋型与社交焦虑阳性关系密切[7]。石英华对大学生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不同的依恋类型对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恐惧型大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拒绝型[8]。戴妍对大学生依恋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的3种类型都与害怕型、冷漠型、专注型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与安全型得分相关不显著[9]。杨安博等研究发现,对父亲倾注型依恋的被试自评学业成就得分显著的低于轻视型被试自评学业成就的得分[10]。 1.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多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11]。父母教养方式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心理健康、焦虑、抑郁、自尊、社会化、人格发展、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12]。在国外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早期研究,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瑞典的C.Perris等人根据E.S.Schaefer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概念,于1980年编制了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即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1990年Simonton在C.Perris等人编制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分为父亲与母亲两个分量表[13]。1993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