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 _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pdf

回归儿童生活 _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博硕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值得参考!!!

论 文 摘 要 思想品德教育是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要从小抓起,特别是思想道 德教育。为使小学品德教育的效果更好,成效更显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开设 了类似的课程,诸如公民课、道德课、社会课等,试图让这些未来的公民尽早接 受和内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最基本 的媒介是教科书。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转变为综合性学科, 小学教科书分为两类:一是 《品德与生活》,使用于小学一二年级;一是 《品德 与社会》,使用于小学三到六年级。 教科书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向导,可见,教科书的编写质量至关重要。基于 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版本也层出不穷。人教版、教育科 学版、北京师范大学版等版本出现在小学生的书桌上。其实不难发现,各个版本 的教科书有一个共同特征:图文并茂。这个特征日益明显有其合理性。但是,这 个特征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插图”多少才适当? “插图”如何接近以及接 近了什么样的儿童生活? “插图”匹配的文字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 展情况?全部 “插图”描绘了什么样的儿童生活画卷,其中有哪些应该完善的不 足及缺憾之处?……这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 本论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第一册教科书中的 “插图”。 旨在厘清 “儿童生活”的内涵及 “回归”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文本分析, 集中讨论两大问题:一是从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本册教科书 “插 图”在回归儿童生活这一点上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给予数据上的支持;二是立 足 “儿童生活世界”的现实及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儿童心理学知识及单元、课时 目标,针对 “插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插图完善建议。 本论文主要安排章节 第一章:概要性地介绍国内外 “回归儿童生活”、“教科书”及 “插图”研究 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交代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对象、主题、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概括梳理 “回归儿童生活”理念的发展历史,特别总结国内外两位 教育家陶行知和杜威关于 “生活”和 “回归”的主张,并对当代我国教育家关于 “生活”和 “回归”的理念进行简要梳理。在先辈主张的基础上提出笔者关于这 两个关键词的主张,为本文的插图分析提供理论参照及视角。 第三章:交代为何选择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分析该版教科书编写的理论依 I 据,进而引出其编写特征,即图文并茂。 第四章:详细统计本册教科书中 “插图”出现的频率。主要以 “形式”和 “内容”为统计维度。“形式”分为两部分:“插图”来源、“插图”与文字结合。 “内容”又由 “插图”反映地域差异性、“插图”反映生活领域差异性、以及 “插 图”反映人物差异性三部分内容组成。考虑到单元课时目标对 “插图”内容的向 导作用,本章反映 “内容”的 “插图”以单元为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能在 第五章分析数据时更具有科学性。 第五章:本章由三部分组成:本册教科书设计总体思路概述、本册教科书 设计思路分析 (即发现问题)、完善本册教科书 “插图”设计的建议 (即解决方 案 )。重点围绕第二、三部分展开。以笔者自己关于 “儿童生活”世界的范畴、 单元课时目标以及心理学知识,分析数据,得出本册教科书 “插图”存在的五个问 题,并就这五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回归儿童生活; 教科书; 插图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