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引言 个人信息是指个人信息包括所有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具体包括:身体物理特征;感情、思想与观点;经济与财产状况;生活方式;身份信息;家庭与社会关系;职业经历、简历和个人档案资料;健康状况与病历;个人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其他所有纯属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资料。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与迅速普及信息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愈发紧密对生活的影响与渗透也更为深刻其中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就是信息社会带给我们的一个新课题。在个人资料的合理利用给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带来便利、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个人信息业者通过对其控制的个人资料的收集、使用、处置等行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经常看到滥用或者不正当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在侵害着个人信息本人利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刑法修改时就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惩处,但由于当时信息化尚不发达,因此对非法使用网络系统、擅自入侵系统内偷阅个人信息数据资料等行为尚未能纳入惩处范围。2000年7月信息安全对策推进会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指导方针》,同年12月又制定了《重要基础设施网络袭击对策特别行动计划》,对侵害他人信息的行为,设定了可能会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是刑事责任。如对违法采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侵权人使用个人信息获得的利益,或其受到的损失请求赔偿,侵权人获得的利益或者受害人的损失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情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行政机关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对侵犯多人信息或情节严重的,可以通过行政处罚予以制裁;对侵犯他人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了处罚的规定,凡违反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的政策法规以及违反主管大臣的改善、终止命令者,都将受到处罚。    2.2.4建立民间认证制度   为顺应信息环境的变化以及协调欧盟指令等需要,推进个人信息保护体制,日本采用了美国的民间认证制度来替代争端解决机制,以配合政府的执法保障。1999年日本工业标准(JIS)制定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制要求事项》(又称JISQ15001),该要求事项现已适用于很多行业。2001年3月废除了实行多年的《信息处理服务产业安全对策实施事业所认定制度》,制定了比较重视管理的“安全管理系统评估制度”(ISMS制度),并启用了ISO/IEC17799-1(BS7799)国际标准(这又被称为第三者认证制度)。这些制度旨在给予那些对个人信息保护良好的企业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获得上述安全认证的企业可据此提升自身形象和商业信誉,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利,因此受到企业的重视。    3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3.1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有关个人信息权保护的完整的法律体系, 因而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就个人信息作为直接的保护条款, 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仅限于敏感个人信息,也就是传统认为的隐私信息;而且对隐私权也未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对公民名誉权保护的同时,间接地保护公民隐私权;因而对个人信息权并未作直接的规定,只是对个人信息中的敏感个人信息和非公开个人信息的保护散落在宪法、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名誉权的规定中。 3.1.1 宪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宪法》第3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第40 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这是《宪法》从基本法的角度对隐私权所作出的原则性保护, 为个人信息在其他法律部门中获得保护提供了根本依据。 3.1.2民法的相关规定 《民法通则》第101 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这一条文一般性地规定了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 条第1 款指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行为”。这一规定虽然明确了对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但是又将其归为名誉权保护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再次强调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 致个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这一规定对侵害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即以口头或书面形式。 3.1.3刑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相关规定主要是第253 条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第177条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罪,第246 条的侮辱、诽谤罪以及第253 条新增设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诉讼法》则规定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等。 《刑法修正案(七)》规定:

文档评论(0)

绿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