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教材训练点.doc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年、月、日》教材训练点.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九江小学2013—2014学年度上期数学教材训练点 第 5 册 第 7 单元 单元名称: 年、月、日 课题:年、月、日的认识 一、本课知识点: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交流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难点或易错点: 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建议 多媒体课件出示,把枯燥的知识变生动有趣, 学生计算,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更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信息量极大;另外充分运用社会和生活资料以及学生已有知识,从不同的层面已了解到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四、思维训练 ①利利在外婆家住了连续两个月 ,有 62天,这两个 月 分别 是 ( )月和 ( )月 ②小明今年12岁,过完12个生日,他的爷爷今年60岁,只过了15个生日,我不明白为什么,谁帮我? ③淘气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真正的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生的? 九江小学2013—2014学年度上期数学教材训练点 第 5 册 第 7 单元 单元名称:年、月、日 课题: 看日历 一、本课知识点: 1、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3、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二、难点或易错点: 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三、教学建议 让学生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思维训练 (1) 笑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她的生日是( )月( )日。 (2) 淘气的生日是9月份的最后一天,他的生日是( )月( ) 日。 (3) 豆豆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她的生日是( )月( ) 日,在第( )季度。 九江小学2013—2014学年度上期数学教材训练点 第 5 册 第 7 单元 单元名称:年、月、日 课题:一天的时间 一、本课知识点: 结合生活经验,明确12时计时法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二、难点或易错点: 24时记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换 三、教学建议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虽然在生活中见到过两种计时法,但没有明确的认识到两种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对于时间的认识存在着模糊的印象。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12时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计时的规律,使学生发现和理解12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转化。同时也为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打下基础。 四、思维训练 1.从13时40分到14时10分,经过了( )分。 2.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他最晚要在下午( )时( )分从家出发才不会误火车。 3.足球赛从14时30分开始,16时20分结束,经过了( )分。 九江小学2013—2014学年度上期数学教材训练点 第 5 册 第 7 单元 单元名称:年、月、日 课题:时间与数学(一) 一、本课知识点: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结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二、难点或易错点: 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发现日历中的规律。 三、教学建议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这节课教材的意图是不能让学生“套规则”,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即可,所以在这节课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体验与感受。对于“集合”思想的感受,也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为主。

文档评论(0)

fpiaovxing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