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高考新行动201512.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新高考新行动201512

活动群结构化的关键是活动核心价值的挖掘 感恩与感恩教育 道德与道德教育 用故事建立敬畏心 自然行为有底线 通过教育接受社会伦理 日常行为合乎规范 个人价值观 通过思辨形成价值观 道德 通过修炼使个人价值观顺应理想社会价值观 如何将课程素材转换为课程? 将素材定格为教材或教程 将教材或教程付诸实施 选修课程纲要的编制 课程纲要的阅读对象是哪些人? 学生:让学生明白该课程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要求。 同行:让同行清楚该教材是否符合自己作为教学蓝本 的要求。 教材审定者:让教材审定者清楚该教材是否符合总的 课程要求。 课程纲要是对课程目标、内容、学习要求的纲要性介绍。带有一定“广而告之”的味道。 课程纲要的撰写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信息全面,语言简约 释放诱惑,内容真实 课程纲要与教学计划、教案有何区别? 教学计划:主要反映内容与时间的关系。 教案:主要反映内容与方法之间的关系。 课程纲要:全面系统地反映该教材的“课程”意义、内容体系、学习用时、学分与评价办法等。 课程纲要一般包含哪些要素?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 日期、适用对象、课时。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四元素的叙写注意点: 课程目标: ①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叙写应可评可测;行为主体为学生;行为动词应可测可把握;行为条件应为最低要求。目标条目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为4~6条。 ②注意三类目标的用词匹配: 结果性目标: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运用。 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反应(认同)、 领悟(内化) 创造性目标:(给机会) 内容与实施: ①尽可能依据教材内容次序编排,若必须调整次序,应予以说明。 ②第一课时一般用作“课程纲要分享”。 ③实施部分可以是给教师的建议,也可以是给学生的建议。 课程评价:主要叙写对学生学习情况将通过什么办法进行评价。 谢谢! 浙江省相关考试的时间与卷面得分 浙江省高中学考等级分布情况 专业+学校 志愿填报与录取 * * *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行动 ——新高考下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创新 新高考给我们带来的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或是挑战 取决于我们能否预见性地理解一些关键问题 目前,我们确实面临一系列全新问题 亟待我们去解决 本次高考改革 将给中学教育带来的变化 浙江省统一高考招生 3+3:750分 必考 语文:150分 数学:150分 外语:150分 英、日、俄 德、法、西 选考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7选3,各100分 外语有2次机会 选考有2次机会 如何理解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意义 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对选拔本身的意义 专业与兴趣、特长的匹配 对中学教育改革的意义 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意义 倒逼高校重视专业建设 遏制以“做大”代替“做强” 本次高考改革的价值功能 我们应关注的几个变化 学生评价 可能出现的“高端平台”现象带来的变化 ① 外语的两考合一,且可考两次 ② 数学的文理合科 ③ 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 “高端平台”的产生 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成绩按等级赋分 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1. 给“高端出口”带来了新冲击 ①“总分优势型”学生 ②“理科突进型”学生 ③“后期发力型”学生 ④“粗放不实型”学生 2.给中下生的“出口上位”带来了新希望 ①“跛科不均型”学生 ②“细致温热型”学生 ③“专业执著型”学生 “高端平台”现象带来的变化 学生评价 可能出现的“高端平台”现象带来的变化 “优势对决”给录取带来的非对称比较 “非对称比较”的产生 同校同专业的录取,总分的组合科目并不一定一致 专业+学校 志愿填报与录取 学生评价 可能出现的“高端平台”现象带来的变化 “优势对决”带来的非对称比较 “专业+学校”填报,要求每分必争 “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给高校“自规则”留下空间,倒逼学生非考试性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组织 “选择”倒逼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 “二次考试”倒逼必修、选修“两课”融合。 因学生的非传统分流,倒逼教师重新定位。 因“资优生”的提前到位,呼唤大学先修课程政策的出台。 教学管理 “期中”学考,对现有教学管理秩序带来冲击。 学科教师用量的“潮汐”现象,呼唤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工作量标准等政策性“顶层设计”的尽快出台。 必修课走班,教学场地如何满足?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