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戴震的认识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谈戴震的认识论

从《孟子字义疏证》浅谈戴震的认识论 姓名:吴志祥 学号:201202050504 摘要:学术界对于戴震哲学多有论述,对于他的认识论也有不少的评论,本文从认识的主体的差异化,认识对象的现实化,认识方法的经验化,认识效应的理义化等四个方面来论证戴震的方法论。 关键词:戴震 认识 理义 人 戴震所在的时代是清中叶,其时,考据之风盛行,学者们多埋头于治经、考释历史地理、考辨文献和天文历算等等,在思想高压政治的条件之下,多致力于纯粹的学术状态,不能具有过多的现实意义。戴震在这一时期何谓是标新立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与理论,本文主要是讨论其方法论,试图以此了解戴震哲学所具有的一种现实意义与批判精神。 一、认识主体的差异性 人是认识的主体。他首先是人与物之间的“性”进行一种比较。戴震认为性是先天赋有的禀性,是人与物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所谓“性虽不同,大致以类为之区别,故《论语》曰‘性相近也’,此就人与人相近言之也。《孟子》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1]《孟子字义疏证》P25在性的层面是统一的,都是禀气所生,所以说圣人与我同类,这是同人与物之间的区别来说明圣人与我而言是同属于“人”这一类的。故中庸曰:“天命之谓性”,《论语》说,“性相近也”,这都是为了说明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无区别的近似实际上相对于是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而言的,并不是不同人群之间的区别。 实际上,人与物的区别只是低层次的范畴之内,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才是重点的考察对象。戴震并不认为人“性”完全相同,“孟子于性,本以为善,而此云‘则可以为善矣。’可之为焉,因性有等差而断其善,则未见不可也。”戴震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性”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同人与物之间的差异,而是孟子所谓人性本善之性,是就人内部之间的人性而言的,人性之同,是皆可以为善的同,而不同,则是事实的不同。 戴震认为人们在善恶、美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是由性与才两种因素决定的。性与才紧密相联,性是才的决定因子,才是性在人身上的体现。性不同,才就不同。“人之性善,故才亦美,其往往不美,未有非陷溺其心使然,故曰:‘非天之降才尔殊’。才可以始美而终于不美,由才失其才也,不可谓性始善而终于不善。性以本始言,才以体质言也。体质戕坏,究非体质之罪,又安可以咎其本始哉!”[2]《孟子字义疏证》P41 人性本善,故才亦善。性、才之失,是后天“体质戕坏”的结果。理论上而言,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性之同,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人与人之间差异万千,这是性之不同。人与人的差别决定性因素不是先天“性”的区别,而是后天“才”的不同。“才质”不同,导致了圣人与一般人的不同。有些人能充分发挥才的作用,使之得到完美的展现,有些人却使才蒙蔽于体质之中。人之成为不善,是用“才”不够,致使“才失其才也”。[3]P41 为使人的才得到更好的体现,戴震认为应该加强后天的“学”、“习”。“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人贤人,其故一也。”从反方面来说,人如果不思进取,不知学习,将会变得越来越愚昧,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人与物,成性至殊,大共言之者也;人之性相近,习然后相远,大别言之也。”[4]P73人性之间虽不是相同的,但毕竟是相似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唯有不断的学,不断的扩充自己,才能不断的改善自己,并有可能成为圣人。 “‘不移’者,非‘不可移’也;故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君子慎习而贵学。”[5]同上P73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戴震此处并没有完全否认先知先觉的圣人,相反,他还承认生而知之者是“上智”者,在认识的层面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先天因素,但这种因素并不能决定人是成为圣人还是成为平常之人或是下愚之人。 戴震认为“下愚之人”也有改善自己情况,成为明达之士的可能,否定下愚之人具有不可更改的愚性,不是不可移,而是不曾移。从这一点上来看,戴震认为人在认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二、认识对象的现实化 戴震是一个多产的学者,他所涉猎的内容来不仅仅局限于声韵、训诂等小学工夫,还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哲学等诸多方面。从他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并不像当时的学者那样皓首穷经,而是着重于研究与生活相关的诸多事物方面,文不离物,说不离人,表现出一种经世致用的精神。胡适先生在《戴东原的哲学》中评论戴震在清儒中最特异的地方,就在于他认清了考据名物训诂不是最后的目的,只是一种“明道”的方法。[6]P252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