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楼集》看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承传.docx

从《青楼集》看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承传.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艺 术 百 家                            二○○二年第四期 文章编号: 1 0 0 3 - 9 1 0 4 ( 2 0 0 2 ) 0 4 - 0 0 1 6 - 0 4 从青楼集看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承传 曾凡安 ( 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 ) 摘要: 关于元代杂剧表演艺术的承传, 历来少有文献记述. 从唯一 传世的元代戏曲演员史料专书——青楼集的所载情况来看, 元代杂 剧表演艺术的承传方式主要有家传和师承两种. 考其形成原因当有历 史、社会现实和艺术发展自身三方面的因素. 同时, 作为一种有效的艺 术承传方式, 它对元代杂剧艺术的成熟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青楼集; 元杂剧表演艺术; 承传方式; 中图分类号: B 8 0 9 . 2 4 7       文献标识码: B F ro m th e Q in g L o u J ito S ee th e S p rea d in g o f P erfo rm in g A rts o f Y u an Z aju Z E N G F a n - a n 在元代以前的中国艺术史上, 除了史记·滑稽列传、五代史·伶官??、南唐书·谈谐传、辽史 ·伶官传外, 较少有集中记述艺人生平和技艺的专集, 至于艺人之间表演技艺的承传关系则更少资料涉 及. 青楼集作为唯一传世的元代戏曲演员史料专书, 不仅如实地记载了当时 1 5 0 多个戏曲及讲唱艺人的 生活状况和表演技艺, 而且还记述了元代杂剧演出以及杂剧艺术传播的有关情况, 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特 殊的史料价值. 本文拟从元代杂剧表演艺术的承传入手, 对元代杂剧艺术的传播略作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 一 从青楼集所记载的情况来看, 元代杂剧表演艺术的承传方式主要有家传和师承两种. 在青楼集中, 作者夏庭芝在记述当时艺人的生活片断和表演技艺的同时, 也涉及了梁园秀、牛四姐、 周人爱、天然秀等 3 0 多位各色艺人的家庭构成情况. 其中, 可以肯定是杂剧演员的有 2 0 余位. 而作者在 述及这 2 0 余位杂剧演员的家庭生活时, 对其中好几位杂剧艺人家庭上下辈之间表演艺术的承传关系作出 了比较简单而又明确的说明. 其具体记述如下: 张玉梅 间.刘子安母也.刘之妻, ···曰蛮婆儿, 皆擅美当时. ····其女关关, ····谓之 ··小婆儿!, 七八岁已得名湘湖 ···天锡秀 姓王氏, 侯总管之妻也. 善绿林杂剧; 足甚小, 而步武甚壮. 者赐恩深, 谓之 邦老赵家!. 又有张心哥, 亦驰名淮浙. 小玉梅女天生秀, ····稍不逮焉. 后有工于是 ····—姓刘氏. 独步江浙. 其女匾匾, 姿格娇冶, 资性聪明. 杂剧能迭生按之, 号小技( 说集本作 ···· 号外小枝梅!, 当从之. 笔者注) . 后嫁末泥安太平, 常郁郁而卒. 有女宝宝, 亦唤 小枝梅!, 艺则 ····· ···· ·· ··· ·· 1 6 — 艺 术 百 家                            二○○二年第四期 不逮其母云. ·····赵真真冯蛮子之妻也. 善杂剧, 有绕梁之声.其女西夏秀, 嫁江闰甫, 亦得名淮浙间. ? … ····· 张奔儿旦!.李牛子之妻也. 姿容丰格, 妙于一时, 善花旦杂剧. 时人目奔儿为温柔旦!, 李娇儿为 风流 ···李真童 张奔儿之女也. 十余岁, 即名动江浙. 色艺无比, 举止温雅, 语不伤气, 绰有闺阁风致. ? … ······ 赵梅哥 张有才之妻也. 美姿色, 善歌舞, 名虽高而寿不永. 张继娶和当当, 虽貌不扬, 而艺甚绝, 在京 ··· 师曾接司燕奴排场, 由是江湖驰名. 老而歌调高如贯珠. 其女鸾童, 能传母之技 云. ···· ······ 从上引材料来看, 这些杂剧演员家庭内部上下代成员之间应该具有较为明显的艺术承传关系. 其中, 有些作者已经明说, 如和当当之女鸾童是 能传母之技!, 天锡秀之女天生秀是 稍不逮焉!, 而匾匾之女宝 宝 艺则不逮其母!, 她们之间的承传关系十分明确; 有些作者虽未明言, 但其家传关系也是暗寓其中的, 如 张玉梅之媳与其孙女、小玉梅与其女及外孙女都有相同或相关的艺名( 绰号) , 张奔儿与其女李真童有着同 样的表演风格, 她们之间也应该有着承传关系. 其他如赵真真与其女西夏秀当可类推. 这既可以由前面所 引的同类材料得到证明, 也可证之以当时的讲唱艺人, 如时小童与其女、刘婆惜与其女观音奴之间也有家 传关系. 可见, 这种家传不是个别的, 也不是仅限于杂剧演员的家庭内部, 而是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当时的艺 人家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