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 ? 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具有内圣外王的人格。因为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 6.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表面上没有联系,但是有内部联系。 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暗示几乎是无穷的,中国绘画、诗歌以及其它无不如此,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聪明人才能读出言外之意、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 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 由此可见,艺术表现思想感情,现代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与古代趋向于人与宇宙同一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哲学的背景 《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 1.“上农” 士、农、工、商----本----末 老子:“反者道之动” ? 2.“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十四章) 中庸之道“毋太过” ? 3.自然的理想化 《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4.家族制度 以土地为根基的经济发展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是这种制度的理论说明。 中国的自然环境→农耕经济→家族制度(社会组织)→儒家学说→正统学说 5.入世和出世 《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儒家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读杜甫和李白的诗,可以从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儒家和道家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也相互补充,演习着一种力的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