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论文(已修改).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志愿服务论文(已修改)

仁者爱人 奉献社会 儒家传统仁爱思想与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的结合 (孟祥明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志愿者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换一个角度看,志愿者行为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获得。里有一句话,叫,这也是志愿者精神的写照,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自身价值,感受到幸福。在新时代以新理念诠释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以新行为铸就了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丰碑,以新思想塑造了儒学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人格。由我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发扬曲园精神走进时庄中学”义务教学志愿者活动”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深深植根于在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仁者爱人”、“修齐治平”、“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已经成为国人心中的道德准则,被历代先贤奉为圭臬。几千年来,因为孔子文化盛行,人们普遍追求一种重义轻利、利国利家的君子之风,做一个扶危济困,坦坦荡荡的君子,早已是每个人心中一个潜在的梦想。奉献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善良程伟民族共同遵守的美。 (一)儒家仁爱思想概述 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仁爱在5000年的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仁字见于甲骨金文。《说文解字》:“仁,亲也。”与人亲善仁爱,是为引申义,其初义是为“相人偶”的礼仪形式称仁。爱,《广雅·释诂四》:“爱,仁也。”《玉篇》:“爱,仁爱也。”仁与爱义通。《易经》无见仁字,《尚书》:“予仁若考。”有道德之意,《诗经·大叔于田》:“洵美且仁。”赞扬共叔段美好又仁亲。(此处与《郑伯克段于鄢》中记载不同,请读者注意),《春秋左传》则从道德、政治、事功等多层面论仁,仁是表示仁爱的道德。“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敬仲与齐桓公饮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晚上继续陪饮,敬仲不敢,不使国君过度饮酒是仁,仁是一种仁爱之心,义是恰到好处而不过,仁义对举。“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秦国发生饥荒,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认为亲、仁、祥、义为国家所必遵的道德原则,只有处理好这四种道德关系,才能守国。人应具备“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这是文子赞扬钟仪的话,认为君子应有仁、信、忠、敏的道德原则,选择人才要根据德、正、直三者“参和为仁”的人为官。不用“刚愎不仁”,或“乘人之约,非仁也”的人。 (二)、儒家仁爱的表现 爱是儒家学说的思想起点。为了由血缘之爱推出社群之仁爱,儒学从天人两个向度展开思想探索,并在理学成果中表现为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的辩证世界观,以此来完成人性结构与世界本体的同质同构性说明。儒学最有特色的成果是修养功夫论,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通过中和问题的探索,开拓出知识与道德互相启发的精神实践道路,为中国哲学中真与善的矛盾求解开辟了自己的道路,也由此探索出了一条仁爱的精神实践道路。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有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并非悖人情 而为之。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在博大宽广 ,既不自私,也 不狭隘。爱除自身外既无施与,也无索取爱既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仅以爱为满足。孔子谒见而归后,家中马厩失火。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仁爱”作为儒家学派的核心范畴,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扶危济困”文化生成的价值之源。 ??? ?“同宗相济,守望相助”理念是扶危济困行为产生的现实基础。《管子·小匡篇》中明确规定:“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做相和,哭泣相哀。”正如孟子所言“死徙无出乡,乡田用井,出人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和睦”。这种家族自我救助和邻里互济行为作为维系同族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表现出来的团结、互助、友爱精神对于后世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 “仁爱”精神为扶危济困行为提供伦理前提。志愿服务以自愿的方式无偿为社会服务的行为与古圣先贤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 “侧隐之心”是引发扶危济困举动的心理根源。地震之时,志愿者对别人的困难给予真诚的帮助,使受援的人感到社会的温暖,用爱心谱写出无数动人的乐章,有访谈对象将其原因归为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