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反对派:极简主义的亚文化立场.docVIP

温和反对派:极简主义的亚文化立场.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和反对派:极简主义的亚文化立场   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雾霾的阴影下,其中又以华北平原的情况最为严重。12月的北京,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人的内在心情,都显得格外的愁云惨淡。每个人都在谈论、抱怨、争论、提出意见和建议。2017年1月6日,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推送了一篇文章―――《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在这里,海归博士“小飞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真的只是受害者吗?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她在美国时随处可见的种种巨大的浪费,以及回国后大批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对高消费、高标准生活的追求。欲望和金钱刺激消费,消费促进生产。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之下,每一次消费行为的源头,都是“碳排放”。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正在为雾霾的经久不散做贡献。作者干脆把“霾霾霾”和“买买买”直接对应起来[1]。她认为,治理环境不应该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每个公民都可以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比如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并从内心实现对欲望的控制。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西方社会由来已久。鲍德里亚在1970年就感到困惑: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2]   他将其形容为一种“增长的恶性循环”:   经济活动带来了集体环境的破坏:噪声、空气和水污染、风景的破坏以及新的公共设施(飞机场、高速公路等)的建造,给居民区带来了莫大的困扰。汽车拥挤的后果引起了巨大的技术上、心理上和人力上的赤字: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受害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等,仍可以作为消费来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统计的名义下竟可以作为增长和财富的指数![3]   鲍德里亚认为,“丰盛社会”将产生一系列的混乱和反常,个体将通过暴力破坏、压抑性(亚健康状态、自杀、抑郁症等精神病症)和集体逃避现实(吸毒等自毁性非暴力行为)实现对“富裕”的抵抗。   然而,在文化经济全球化、地域发展却严重不平衡的当下,我们每日的和平和富足得来不易。是否真的必须“砸烂这个由大众传媒支撑的恶魔般的世界”?   极简主义(minimalism)生活理念的流行,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首先需要了解极简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一直以来,极简主义绘画、雕塑、文学或电影,都站在亚文化的立场上,实践自身与主流审美相悖的艺术体验。   一、绘画与雕塑:形式的精简   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极简主义,是一种渗入生活方式中的哲学思想。它与追逐消费、获取、拥有、便利、多样等主流生活价值观背道而驰,信奉“简单的艺术”―――比起“摧毁”或“砸烂”,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温和的反对派,倡导改善自身,影响他人,进而促进社会发生改变。   最初,极简主义起源于一些先锋派的绘画实验,并于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发展成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绘画和雕塑领域,极简主义的艺术理念旨在还原现代主义风格、对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进行反拨,摒弃艺术语言的编码与解码。简单来说,就是与欧洲传统艺术的价值取向相反,将色彩和形状看作艺术品的全部,其中并无任何秩序、理性或情感―――“你看见什么,就是什么”(you seewhatyousee)[4]。20世纪60年代,以弗兰克?史黛拉(FrankStella)、肯尼斯?诺兰(KennethNoland)、阿尔?海尔德(AlHeld)等人为主的画家在纽约聚集,并推动了极简主义绘画风潮的蔓延。同时,大卫?史密斯(DavidSmith)、安东尼?卡洛(AnthonyCaro)等人也在曼哈?D展出了极简主义风格的雕塑作品。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作品并不遵从作者的意愿,而是根据其外部条件的限制而自然延伸,类似翁贝托?艾柯所说的“文本来源于文本,文学来源于文学,电影来源于电影”[5]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作品是一个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的结构,观众并不需要去挖掘和思考其中的深层内涵,其意义仅在于肉眼所见的这些零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很快遭到了许多批评: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Fried)抨击极简主义绘画是对“物性”的过度凸显,是对现代主义的背叛;极简主义艺术家追求的只不过是作品的猎奇效果,它混淆和替代了观众的艺术审美体验。   在不断的争论声里,极简主义风潮很快又波及其他艺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极简主义“残酷无情”的先锋抵抗性逐渐被实用性和功能性巧妙地融入其中。最初的变化出现在建筑设计和园林艺术领域。极简主义建筑并不强调形状或造型本身,而是通过返璞归真的简单设计,遵循人体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作用。设计师信奉“少即是多”的理念,尽可能减少装饰物,保留材料本身的质地,将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光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