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学第一讲 (社会救助理论).pptx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救助学第一讲 (社会救助理论)

主讲:严春鹤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2863513168@ ;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参考文献;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消除贫困的对策;社会救助的目标——克服贫困;社会救助是国家(政府)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失去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最低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的含义;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查尔斯·布思(左)和希伯姆·朗特里(右);贫困状态的科学社会调查;查尔斯·布思的伦敦调查;查尔斯·布思的伦敦调查;希伯姆·朗特里的贫困调查;希伯姆·朗特里的贫困调查;第一节 贫困概述;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福利制度实施的根本目标,而贫困的表现是收入的缺乏?;将社会福利实施的目的从克服收入贫困上升到消除能力贫困,救助与发展相结合,提升救助对象的社会参与能力,协助他们自立、自强,最终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2、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 ;2、绝对贫困 ?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 ?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2、绝对贫困 ?世界银行确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没人每天的食品供应为2150千卡热量,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城市61%、农村63%。 ?我国政府农村的绝对贫困标准:农村——每天的食品提供为2100千卡热量,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为60%。 ;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述;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 ;怎样判断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第一节 贫困概述;;思考题;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马尔萨斯贫困思想;马尔萨斯贫困思想;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一杯水的价值?;;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富人与穷人对1美元的价值?;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个人福利的总和怎样计算?不同家庭的从贫富角度;从生活满足程度即效用角度。;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济贫法”草案(1597年)和伊丽莎白一世;1601年《济贫法》;1601年《济贫法》;如,法律规定把济贫对象分为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和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以及没有抚养保障的儿童,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民施行强制劳动,而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者(病人、老人、残障者)施行救济。还有,对于孤儿、拾婴、被父母遗弃或因父母贫困无力抚养的儿童,一部分被领养或寄养之外,大多数送到习艺所或救济院施行强制性劳动。其贫民儿童(幼儿、孤儿)在救济院与病人、犯罪者等成人一起生活。 ;济贫法颁布之后的感化院、救济院等;1834年“新济贫法”(惩治济贫法);立法规定:济贫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的地方税(原称济贫税),济贫事务仍由地方和教区共同负责。停止发放院外救济,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和贫民习艺所。 修正案还规定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接受三个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