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20160729更新.doc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20160729更新.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20160729更新

洪涝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技术指南新) 时间:2016-07-31?字体:?大中小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其中,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也属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发生期间灾民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受影响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 洪水泛滥,灾区人民大规模迁移,短期内灾民大量聚集在庄台、堤坝等高处,人群密集,设备简陋,常常席地而卧,增加了人鼠之间接触机会而使感染机会增多;各种生物群落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及优势种群均发生变化,鼠密度及鼠间接触机会的增加,也增加了病毒扩散的机会;从而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有直接的影响,洪涝灾害频发,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也随洪水扩散,这就增加了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等防洪抢险人员和当地居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常常会引起急性血吸虫病的暴发。 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蚊设施匮乏,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病的发生。因此,洪涝灾害有可能会加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造成乙脑的暴发。 二、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有报道认为还可经螨类吸食带毒鼠类的血液后又叮咬人而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 1.诊断和治疗 (1)临床表现与病程 起病急、畏寒、发热(38℃以上); 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叠,并存在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病例。 (2)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血、尿检查及血清特异性IgM 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比急性期有4 倍以上增高或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汉坦病毒和/或检出汉坦病毒RNA均可确诊。 (3)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抓好“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采取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特别应早期抓好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对重症患者要及时抓紧抗低血压休克、预防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2.洪涝灾害对出血热的影响 (1)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有沿水系分布的特点。水灾之后,重疫区仍表现出稳定性与局限性的特征;低发疫区疫情有所上升,疫区扩大,水灾之后,发病范围扩大,疫情明显上升。 (2)洪涝灾害期间,鼠类往往向人类居住环境迁徙寻找食物或暂时栖息,增加了鼠与人之间接触传播的机会,可造成短时间内病例数明显增加。 出血热发病人群分布特征往往与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接触传染源机率高低密切相关。洪涝灾害引起生态环境改变,往往造成宿主动物大量移动,可能造成疫源地扩散。受灾群众居住条件、环境变差,感染出血热的机会和场所增加,因而疫情人群分布特征可能有所改变。 出血热发病流行与传染源的宿主数量及带毒率密切相关。洪涝灾期野鼠大量迁移到庄台、堤坝,鼠类聚集,野鼠进入室内,对鼠间传播提供条件,鼠类带毒增加。由于救灾或受灾人群临时居住条件一般较差,鼠与人群间的接触感染机会增加,可导致局部暴发流行。 3.预防及控制 主要采取预防接种和防鼠灭鼠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1)灭鼠详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和控制技术指南 (2)加强疫情监测 在重点受灾地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以便采取应对措施。卫生防疫人员要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疫情。具体要求可参见《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试行)》 (3)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期间,要到受灾群众居住区或临时安置点,评估后对高危人群开展疫苗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