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信-20170122-读后感.docxVIP

给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信-20170122-读后感.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信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您们好!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我们目前推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向是不是与老百姓的期待和政府的初心一致?首先,谈谈“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15]75号)”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个话题,两者是一体;一年来,经过看(文件、手册)、听(各路专家讨论)、交谈、走访和分析计算,觉得疑问仍然存在。国务院的文件中没有解释这70%的降雨是怎么认定的,咋一看很不错,对于总体上缺水的中国特别是北方,能将70%的降雨留住,很了不起!不过,由于表达不精准,产生了诸多歧义;我认为,当时很有可能不知被谁反映到国务院文件中时的表述方式弄错了,没有使用专业语言,然后将错就错,接着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又大面积、大范围被曲解了。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就没有人出来澄清和纠正呢?真是: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也许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碍于这趟满负荷的列车已经开出去有一段路程了,怎么回头?本文的目的仅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想把问题搞清楚,为领导官员提供做决策的参考。一)《海绵城市建设实用手册》(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10月)第4-7页中,指出“鉴于径流系数指标较理论化,影响因数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易操作,因此,通过将径流系数的概念转化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这一统计指标,并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求得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日降雨量),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径流总量控制管控指标,以便于实际操作。”接着指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根据本地区自然状况的径流系数推算而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1-平均雨量径流系数)。与之相对应的设计雨强,是经过统计分析当地的多年(一般不少于30年)降雨资料,将日降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推导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再根据第5页表1-2的“降雨频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表”。至此,我曾经以为总算搞清楚,“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实际上是笔误,应该是“将小于、等于70%量级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用水文统计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将3.3年一遇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T=1/p=1/(1-0.7)=1/0.3=3.3年},简单明了;并不是“将全年或是一场暴雨雨量的70%都留在原地、下游没有水了”这样的理解和担心。但是,海绵城市建设花了那么多的钱、搞了那么大阵仗,原来只能解决3.3年一遇的降雨!这(70%)降雨只是一个重现期为3.3年的经常遇到的降雨事件,用不着大动干戈。可是,进一步的分析计算发现,大问题还在后头。给排水专业应用的是“将日降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推导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并不是水文(水利)、气象专业以及工程规划设计通常使用的“年最大值(AMS)抽样”,因此,认真分析和对比后,发现按照这样简单排序得到的70%分位数(percentile)的雨量远远小于一年一遇。这种结果令我大吃一惊!附表是我的博士生这几天计算整理的“全国主要城市日雨量70%设计值与频率估计值对照一览表(North-to-South)”,限于资料来源的不易,不是很全面(其中,乌鲁木齐站的资料值得进一步落实;因为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获得的历史雨量系列的雨量站的经纬度不完全与对应城市完全一致),但是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就全国平均而言,该附表指出:70%和85%雨量设计值仅分别相当于30%和53%当地相应的1-年一遇的频率估计值;换言之,我们花这么大的代价、轰轰烈烈的搞海绵城市建设,仅仅能够变相地“渗、滞、蓄、净、用、排”不到1/3一年一遇的降雨事件!如果老百姓和政府得知这一个事实,质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观点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以及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其主要目的是控制降雨初期的面源污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削峰和控制总径流量的功能(南方地区该功能稍弱,北方地区如果能够全面开展总量控制,其缓解内涝的作用不容小视。)观点二:如果仅仅是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对于新建项目,不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建设成本增加,甚至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可以减少项目总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现在有些地区反应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本偏高,部分是由于对已建项目的改造,其成本偏高,部分是由于没有真正区分哪些是本来就要花的钱,哪些是由于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额外增加的成本。其实,如果设计师真正理解了指标,真正熟悉了海绵地块和小区的设计,建设成本的增加是极其有限的,甚至不排除降低成本。)所谓一年一遇就是说:每年等于、大于这个量级的降雨都会发生,也可以说是最大值抽样降雨理论分布的最小值。这时候再用“给排水计算方法不同于雨量频率计算”来说服人们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了,因为这个结果与大众的期望值差别实在太大了;涉水行业诸如雨洪管理皆采用频率计算来研究降雨的设计标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

文档评论(0)

kol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