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7太极课.ppt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0517太极课.ppt

太极类运动理论课 杨建营 太极思想 太极拳 太极柔力球 太极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在两千多年前的道家经典《庄子》和儒家经典《易传》中,都曾提及“太极”一词。 《庄子·大宗师》中在谈“道”时有“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之句,《易传·系辞上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句。“太极”显然属于文化哲学范畴。 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思想,“太极”更多的被儒家所推崇,并且是儒家经典《易传》的最高范畴。 汉儒郑玄《周易注》对“太极”的解释是“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 ,一方面为最高至当之理(极中之道),一方面又为天地未判之前混一之元气(淳和未分之气)。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一”字时提及“太极”,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三国时的虞翻认为:“太极,大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将经学从西汉时的纷争而归为统一的唐初大经学家孔颖达将“太极”解释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也指出“太极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金景芳先生说“太极就是太一,这个一是整体的一,绝对的一。”吕绍纲先生的研究指出“太极就是一,是大一,绝对的一,整体的一,没有二的一”。 由于儒家经典《易传》把宇宙的根源只追溯到太极,对太极之前是什么没有讨论,所以可以说太极是儒家经典《易传》的最高范畴。 综合以上古今论证,对“太极”可以作如下理解:定性地讲,“太极”是一种哲学思想,属于“形而上”的“道”的范畴;具体地讲,“太极”就是最原始的“一”,是绝对的“一”,是整体的“一”,是“二”(阴阳、两仪)之母。 为形象、直观地展示太极思想,人们绘制了太极图。 现在一般将太极图的理想状态绘制如右图: 太极图这个圆,就是代表的一,图中 黑白二色,代表阴阳,白中黑点表示阳 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就圆内部的面积而言,代表阴阳的黑白两色之间既存在“皂白分明”的“对立”,也保持“相互交合”的“统一”,而且“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相互包容”。 就圆中的线条而言,“阴”和“阳”两个线条完美地统一于一个整圆,而其内部作为阴阳之分界的“S”弯线条,则完成了阴阳的完美转换。 世间万物的各种矛盾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矛盾的转换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硬来强为,而唯独太极思想强调通过圆弧形运动轨迹悄无声息地转换,这种通过“S”弯而完成的没有棱角、自然而然的转化状态,正是太极思想的高明之处。 太极图所揭示的实际上是宇宙万物之间及内部,矛盾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的发展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矛盾双方的互相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根源,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状态下不断向前发展。 正因为太极图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所以有人称之为宇宙的模式、科学的灯塔。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果说太极思想是“形而上”的“道”,那么,蕴含这种哲学思想的具体事物就是“形而下”的“器”。 太极拳、太极柔力球正是在太极思想指导之下而形成的具体事物。 太极拳概要 太极拳是深刻体现太极哲学思想的一个武术拳种。 其主要特点是深刻体现逆向思维,突出以反求正,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等等。 如何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呢? ——通过太极劲训练。 所谓太极劲,就是在太极学说指导下经改造之后的用力方式,这种用力方式集中体现在收劲与透劲的相互吻接,这种吻接正是太极图中所寓意的对立的双方并行于统一体的状态。 其具体技法很强调柔化,先化再发。最主要技术特点是化发一体,借力打力,几乎每个技术的落脚点都是最后那一把——“引进落空”。 经过长期的太极拳练习以后,身体各部分之所以会形成这种高度协调,乃至和谐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其特有的以松沉为特点的慢练形式。 现代生理学证明:长期进行放松徐缓的练习,可以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当然,站桩练习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如意拳十分强调站桩) 几百年前太极拳家就通过身体感悟的方式认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运动训练学认为:没有运动后的恢复,就没有运动能力的提高。 为了促进大强度的太极拳技击训练后人体更好地恢复,人们又吸收传统导引养生的内容。这是一种积极性的恢复途径。 这样一来,太极拳套路既具有以松柔慢练的特点,又结合了养生的内容,所以太极拳练习可以“养练结合”。 功法、套路 (单练,对练) 、拆招、喂手、推手、散手 现在,更多的人关注的是通过太极拳养生,而不是追求“技击之道”,所以大多数练习者把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套路这个环节抽出来,仅以之锻炼身体。 当人们长期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