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特点(PPT 95页).ppt

企业管理-创新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特点(PPT 95页).ppt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企业管理-创新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特点(PPT 95页)

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 精益生产方式打破了产品多样化和低生产成本相互对立的格局。 精益生产方式建立在更广泛意义的产品标准化上。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向大量定制发展。 * IBM成功的原因 IBM PC本身虽然并不完美,但它将一些成功的要素集合在一起,具备了主导设计的特征。 IBM采取了一种开放结构和政策,公开了设计信息,使公司外的客户可以自己编制软件,从而成为应用软件开发者汇集的中心。 IBM成功的原因 IBM个人计算机主要依赖于非专有部件,这种状况为许多模仿者敞开了大门,他们制造了IBM兼容机和外围设备。不久以后,绝大多数个人计算机用户使用的设备与占主导地位的IBM PC具有相同的操作特征。 IBM强大的商业力量支撑,为计算机的购买者提供了保证。 大规模的产业淘汰 1983年,个人计算机市场销售增长率达到50%,却有许多的竞争者都推出了该产业。 1984年,销售给经营团体的个人计算机占整个个人计算机销售的62%,其中IBM占49%,苹果仅占13%。 苹果艰难的生存 在IBM推动的运动中保留下来的唯一重要公司就是苹果计算机公司。苹果公司提供的显示器、键盘、磁盘驱动器、操作系统、处理单元和构造等具有标准的外观特征。但它坚守于封闭结构、优越操作系统和构造、依赖于摩托罗拉微处理器的做法是苹果公司脱离了更为广泛使用的基于DOS、Intel芯片的用户。尽管苹果的Macintosh计算机相当精美,但公司在1993年的市场份额却停留在13%。同时行业内激烈的竞争大大削减了它的利润率。 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90年代以后,个人计算机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继续高速增长,“主流机”席卷全球。 从大量生产到精益生产 (汽车工业的变革) 福特汽车的最初尝试 福特汽车公司于1902年成立,推出了福特设计的第一批产品——既实用又便宜的车型,售价仅为850美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05年福特公司每季度的销售量达到了5000辆,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至此,福特汽车的巨大成功仅仅是初露端倪,究竟是什么样的汽车最符合市场的需要,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转向薄利多销 1906年,福特公司推出了8种车型,其中售价最低为1000美元,最高为2000美元,这一决策带来了灾难性的结果,销售量猛然下降,迫使福特公司重新转向薄利多销。次年,公司降低了售价,销售量魔术一般地回升,尽管当时全美经济萧条已经开始,但1906年到1907年间,福特车的顾客之多是前所未有。 福特划时代的决策 1908年,福特制定了一个划时代的决策,宣布从此致力于生产标准化,只制造较低廉的单一品种。 福特开发了新产品——T型车。T型车全身上下找不到一丝装饰或华而不实之处,百分之百地实用。它去掉了所有附件,规格一致,以850美元一辆出售。与当时其他类型的汽车相比,T型车具有经久耐用、构造精巧和轻盈便利的优点。 大量生产方式的形成 1909年,福特汽车厂进行了设备改装,简化工艺程序,初步具备了大量生产的条件。 1910年,重新进行部件车间的布局,建立流水线生产。 1913年,采用传送带供应,实现了在93分钟内从无到有地组装成一辆汽车。1920年,实现每分钟组装一辆汽车,1925年,创造每10秒钟组装一辆汽车的记录。 到20世纪2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日产汽车9000辆,年销售汽车90万辆。 大量生产方式的意义 以大量生产方式取代单件生产方式,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进步达半个世纪以上,而最终大量生产方式几乎被北美和欧洲的每一个工业所采用。时至今日,许多企业依然把扩大生产规模,达到单件大批量生产作为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大量生产方式的缺点 大量生产方式用精通某一狭隘领域的专业人员设计产品,用非熟练半熟练的工人操作昂贵的专业设备生产出大批量的标准产品。机械设备的高成本决不允许生产发生中断,因此,生产过程中增加了许多的缓冲环节,包括额外的协作厂、额外的工人与额外的场地。由于产品改型所需花费更大,大量生产厂家总是尽可能延长其标准设计产品的生产时间,其结果是消费者得到了廉价的产品,但必须放弃他们所希望的品种变化。而且大量生产方式分工细致,雇员——尤其是一线工人——从事的工作单调枯燥,毫无创造力可言,因此大多数雇员都对工作方法感到厌烦,提不起兴趣。 对大量生产方式的质疑 1950年春天,一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对福特鲁奇厂进行了三个月的访问。当时鲁奇厂是世界最大而且效率最高的制造厂,但是丰田英二在对这个庞大的企业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作了审慎的考察之后,在给丰田总部的报告中写到:“那里的生产体制还有些改进的可能。” 精益生产方式产生的背景 战后日本国情有以下特点: 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远远高于欧美; 日本国内汽车市场很小,但需要的汽车种类复杂; 日本本土的劳动力,不愿意被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