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训诂发展史.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训诂发展史 训诂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产生期 深入扩展期 更新变革期 鼎盛期 第一节 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 一、训诂产生于汉代的原因 1、直接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 《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2、间接原因 1)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书。除医卜、种树之书外,凡《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私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销毁。敢偶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妖言诽谤者族诛,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焚者,黥为城旦。凡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讥讪事觉,坑儒生方术之士460余人于咸阳。 2)焚书坑儒后,汉代四百多年间,采取了系列措施抢救古籍,几个皇帝都非常重要古籍整理,把这事看作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之一。所以汉代训诂的兴起,与秦火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有关。 3、教育的需要,也是促使训诂产生的原因 1)初级的识字教育。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在习学礼乐的高等教育中,文献阅读是重要内容。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学。 三、汉代训诂成果 真正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1、汉代训诂成果汇总 (1)儒家经典的随文注释大批出现。其中古文经学学派实力最强,出现了贾逵、服虔、马融、郑众、郑玄、毛亨、赵歧、王逸、高诱等大批经学大师。 毛亨:《毛诗故训传》 郑玄:《毛诗笺》《礼记注》《周礼注》、《仪礼注》 赵歧:《孟子章句》等。 (2)道家和其它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3)汉代出现了四部开创性训诂专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 2、汉代著名训诂学者及著作 1)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西汉末年的语言学家。 2)代表作:《轩輶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所记载的都是汉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资料,从中能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2)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代表著作: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他的校雠学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校雠学的内容,其功实不可没。他对古音韵学与古词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一代宗师。 3)许慎及《说文解字》。 4)刘熙及《释名》 东汉刘熙所作,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由、探求语源的专著。是我们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今本27篇分为8卷。按语词所表示事物进行分类。刘熙解释事物得名的缘由,完全是从声音上去探索。这种因音求义的方法在训诂学上称之为声训,也称音训。刘熙的声训,虽然有些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观的推想,没有实际的根据,也并非经过系统的探索而得出来的,因而缺乏科学性。《释名》对后代学者提倡因声以求义的训诂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5)《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第一部训诂专著。“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汉初。全书共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这是第一部按义类编辑的辞典。它辑录了我国古代丰富的词汇,为汉语词汇学奠定了基础。它具体解释了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研究古代科学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它开创了“类聚群分”的释词体例,对后代辞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马融 字季长,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他设帐授徒,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