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训练(最新修改).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偏瘫训练 南医大一临康复医学系 於伟 yuyuweiwei1177@163.com 概述 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 中国城乡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年死亡率约60~120/10万,致残率约86.5% 脑梗死的发病率占总发病率的70%,脑出血占20% 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得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10年存活率均有明显提高。 背景 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压力提高 营养摄入提高 运动减少 三高发生率提高 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提高 致残率很高 解剖生理 皮层 内囊 丘脑、小脑 脑干 中脑、桥脑、延髓 脊髓 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 主人体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由其它运动协调控制、肌张力调节有关的下行纤维束、网状结构组成) 主人体的肌张力和各种反射调节 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年龄、超重、 吸烟、避孕药。 饮酒、水的硬度、季节、人种、运动、饮 食、个性。 年龄是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可避 免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 颈内动脉(占4/5血流)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锥-基底动脉(占1/5血流) 大脑后动脉 脑血管意外 CVA/脑卒中 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 血管痉挛、闭塞(脑梗)、或破裂(脑出血) 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一般单侧) 偏瘫 指病灶对侧上下肢体的瘫痪,主要由于病变引起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的损害。 损伤影响 锥体束功能损坏:随意运动功能丧失,出现偏瘫。 锥体外系功能损坏:肌张力异常,协调运动能力失常。 低位中枢失去了控制,低位中枢兴奋性增加,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原来正常的反射活动亢进,夸张出现。 分类 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 脑栓塞 出血性:脑出血 临床分类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由脑血管阻塞所致 脑血管痉挛引起短时间内脑供血障碍,在24h内症状得到缓解,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脑血管阻塞,称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从脑部血管以外部位脱落的栓子顺血流阻塞了脑部的血管,称为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 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由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脑组织受压所致 出血破入脑实质为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临床上根据既往病史,颅高压症状、中枢性瘫痪表现、病理反射阳性,结合影象学CT、MRI检查,可以对脑血管意外作出明确诊断 CVA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三偏征 颅高压症状 言语障碍、认知障碍 感觉障碍、吞咽障碍 平衡障碍、共济失调 大、小便失禁 体检:血压变化等 病理生理 锥体束功能破坏--随意运动功能丧失,出现偏瘫 锥体外系功能破坏--肌张力异常、协调运动能力失常 低位中枢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控制,低位中枢兴奋性增加,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原来正常的反射活动亢进,夸张出现 正常运动模式 姿势调节的随意控制 泛化运动 关节活动的交互抑制 分离运动 肢体的关节活动可以按功能需要随意进行屈、伸或旋转活动 运动发育规律 平衡调节反应 偏瘫对功能影响的特点 1、粗大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2、反射调节异常 3、肌张力异常 4、平衡功能异常 5、姿势、步态异常 6、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减退 7、其他:精神障碍、面瘫、吞咽障碍 联合反应 偏瘫病人受累侧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 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缩(抗阻明显),其兴奋性可波及患侧 引起患侧相应肌肉收缩 一般伴痉挛出现,痉挛越高,联合反应越强 早期出现 不可随意启动,可控制 共同运动 希望完成某项活动引起的一种组合活动 参与的肌肉和肌肉反应强度都是相同的 上肢屈肌共同运动、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随意诱发(启动),不随意志改变(控制) 反射异常 损伤平面以下低位中枢反射亢进 脊髓反射——腱反射亢进 延髓反射——姿势反射亢进 已被抑制的一些原始反射释放 病理反射(+) 霍夫曼反射(Hoffmann`s) 巴彬斯基氏征(Babinski) 损伤平面以上的反射活动减弱或消失 大脑皮层及小脑平衡反射、调整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张力异常 不同时期,情况不同 肌张力一过性低下至正常 肌张力低下至增高再至正常 肌张力低下至增高后持续性痉挛状态 持续低张力状态 肌痉挛的评定(改良Ashworth法)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中被动屈或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76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