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下.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7 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 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五、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视发展为改革的目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进行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与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将经济绩效的改善和民众福利的改进作为改革得失成败的评判标准。在围绕经济发展进行改革的同时,还不断拓展与深化“发展”的内涵,并以此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前行。 1. 改革以“三个有利于”为评判标准 在经济体制改革这场历史性变革中,以什么作为衡量和判断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关系重大。改革初期,邓小平就反复提出和强调了“生产力标准”。早在1978年9月,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1994,第128页)随后,“生产力标准”被写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1993,第372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不仅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而且把它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有机结合起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并强调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第一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基础;第二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第一条的自然延伸和逻辑的必然结果;第三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第一、第二条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实践表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分析和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的重要标尺,它在促进思想大解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始终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进行改革 改革以发展为目的,这里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等所有发展的基础。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1993,第265、377页)。进入21世纪后,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也都一再强调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一直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革除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发展扫除了障碍。30年来,围绕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在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市场结构、资源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地区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开辟了广阔空间。 3. 不断拓展与深化“发展”的内涵,相应丰富改革的内容 改革以发展为目的,这里“发展”的内涵是随着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拓展与深化的。 从国际上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演进看,可以找到这样一条线索: (1)经济增长论。“二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最初主要关注的是落后国家如何才能追赶发达国家,因此主要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但实践中“无发展的增长”却表明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巨大差异。美国学者克劳尔(Clower, 1966)曾以“无发展的增长”为主题,发表了他对利比里亚经济研究的论著。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曾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即:①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指经济增长未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甚至恶化了就业形势;②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指经济增长未能扩大公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未能扩大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可能性;③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指经济增长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格局的恶化,财富的扩大甚至带来了新的贫困阶级;④无根的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