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MS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PDF

2011年MS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35卷 第2期 地 震 地 质 Vol.35,No.2 2013年6月 SEISMOLOGYANDGEOLOGY June,2013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8 2011年M 46瑞昌-阳新地震的 S 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1,2) 1) 1) 张丽芬  姚运生  廖武林 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与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 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  2011年M 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 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 S 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 震发生在 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 NNE和 NW两个方向展布的特征。野外考察 发现,等震线长轴方向为 NE,沿此方向烈度衰减较慢。考虑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采用波形反演方法 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 走向3022°,倾角682°,滑动角-38°;节面 走向336°,倾 Ⅰ Ⅱ 角865°,滑动角-1581°。综合分析认为,NNE向郯庐断裂的南端隐伏段(瑞昌-武穴断裂)为此次地 震的发震构造,而与 NW 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 NW 向分布的特征。 关键词  矩张量反演 瑞昌-阳新地震 发震构造 中图分类号:P3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67(2013)02-0290-10 0 引言 北京时间2011年9月10日,在江西九江瑞昌和湖北阳新交界地区发生M46地震(中国地 震台网中心定位结果:1154°E,297°N)。本研究中,我们称此次地震为瑞昌-阳新地震,这是 继2005年 11月九江-瑞昌M57地震之后,发生在该地区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此次地震有 明显震感,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中部这样一个 传统意义上的少震弱震区,上述两次地震后,构造应力场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应力场的改变对区域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又如何?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对该区域引发中等强度地震的发震构造 进行深入研究。对于2005年M57九江-瑞昌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几种观点。江西地震局在 《九江-瑞昌地震现场科学考察报告》中指出,NE向丁家山-桂林桥-武宁断裂的北段为本次地 震的发震构造,主要依据为地震烈度等震线呈 NE向长轴分布和该断裂为瑞昌盆地 NW缘控制 断裂,地表表现较清楚。李传友等(2008)推断瑞昌盆地边界 NE向的丁家山-郎君山断裂为本 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吕坚等(2008)认为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 条 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那么此次瑞昌-阳新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什么呢?本文主要从 地震学及地质学的角度来综合分析,讨论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特征,这对于中国中 〔收稿日期〕 2012-12-21收稿,2013-02-05改回。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IS201102643)共同资助。 2期 张丽芬等:2011年M 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291 S 部地区未来地震灾害趋势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1 地质构造背景 瑞昌-阳新地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QDB)和扬子准地台(YZP)的交界部位,因此该区 域同时受这两大构造单元的控制。此外,此次地震的震中靠近郯庐断裂(TLF)和襄樊-广济断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