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文本分析及能力训练.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脊轩志》文本分析及能力训练 一、关于作者 1、: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嘉定,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郁郁不得志。 2、“有光”命名由来:母周孺人十八岁怀有光时,“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 3、归有光八岁丧母,十二、三岁时大母逝,嘉靖三年十九岁时作《项脊轩志》,二十三岁娶魏氏,二十八岁魏氏卒,三十岁娶王氏,三十五岁左右作《项脊轩志》补记,四十六岁王氏卒,四十七岁娶费氏。故《项脊轩志》前半仅悼念母亲、祖母,补记方及于其妻魏氏。 4、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5、归有光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6、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 页 1 第 折多变。 二、本文所涉及到的相关文化常识 1、“志”与“记”: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2、“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宁,安也。谓问安也。” 3、“束发”,指男孩15岁。儿童时期,束成小髻,称为“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一般认为是15岁。 4、“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先妣”指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5、“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汉语中,在墙上开的窗户叫做牖,在北墙(开)的窗户叫做向。“窗”,原来是在屋顶开天窗的意思。 页 2 第 6、“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7、“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三、归有光家谱节选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之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四、归有光另一篇散文代表作《先妣事略》节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页 3 第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五、文本分析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写和项脊轩相关之“喜”,后面为第二部分,写和项脊轩相关之“悲”。 第一部分:本段重点在写“喜”,字里行间又隐隐透露着一点点悲伤。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却成了作者读书励志的地方,作者自己对老屋进行改造,加以修饰,好在沉浸在书中,好在自己有远大的志向,倒也自得其乐。作者蜗居一隅,安贫乐道,家道败落的烦恼暂时放置一边,或者说读书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使归家振兴,联想到下面作者可以通过足音辨人,作者持之以恒的精神也着实可嘉。 第二部分:作者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写悲,但因为本文更多的悲来自于岁月沧桑的无奈,使人平生很多感慨,所以作者在写悲的时候,没有做更多的渲染,因为面对这样的悲,我们只能隐忍。所以,作者只是将这沧桑之中的真情娓娓道来,就足以让人唏嘘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