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不求甚解.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不求甚解 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5短文两篇 读书,很多人对它不屑一顾,认为“谁不会读书呀”,“读书,有什么好谈的”,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读书的学问很大,“读书有什么好处?什么样的人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书应该怎样来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刻研究才能回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培根对“读书”的看法。 一、关于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扫清文字障碍: 二、词语积累: 练达狡黠诘难咀嚼 高谈阔论藻饰太平吹毛求疵 三、课文内容梳理: 本文是一篇翻译过来的半白话文,主要对“读书”进行讨论,分别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全文论证详尽,丝丝入情,句句入理。 1、文中作者认为为什么要读书呢? 作者从很尖锐的问题出发,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罗列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但作者认为“长才”才是最值得推崇的目的之一。“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修剪移接”,弥补自己的缺陷,提高自己的才干要从读书开始,但. 这并不是说光读书不去实践,只有读书实践之,学以致用,善于思考观察,才能很好地达到“长才”的目的。 2、那么如何去读书呢? 作者在阐述完读书的目的之后,又告诉我们书应该如何去读。“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之言”,“亦不可寻章摘句”,在几个“不可”之后,作者介绍了读书的几种方法,“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这里所说的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选读、泛读、精读。作者在这之后进一步指出读书不能孤立进行,要和讨论(思考)、作文(读后感)相结合,“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这样做才能使人有更大更快的整体提高。 3、读书有什么作用? 文章在讨论完读书方法之后作者又进一步阐述了读书的作用,也就是说读书对性格的作用,文中作者首先提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在其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因此读书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断弥补自己的缺陷,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才智。 4、阅读拓展: 国外的学者培根有对“读书”的阐述,我们国内的学者同样也有对“读书”讨论,建议同学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阅读一下朱熹的《朱子读书法》,这部书中也有对“读书”的详尽阐述。 四、问题讨论: 1、学习了本文后你认为在实际阅读时应如何去读? 首先要有选择地去读书,读书时要泛读、精读相结合,书中的主要部分要细读,次要的部分要略读,读书之后要进行思考,对作者的观点要有选择地舍弃和继承,最终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才干。 《不求甚解》学习要点 你平时是如何读书的呢?是不管什么文章都精读?还是所有的文章都泛读?亦或是自己喜欢的就精读,不喜欢的就泛读或者干脆不读? 古代陶潜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一观点曾在文人中产生轩然大波,“文章倒底应该如何去读”,是不求甚解呢,还是咬文嚼字,一时间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不求甚解”的理解,有人褒,有人贬,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本文作者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一、积累词语: 开卷有益豁然咬文嚼字见解独到 二、关于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三、关于《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四、解题 “不求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