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息肉护理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胃肠道息肉护理 分型 总体上的分型有: ●按大体形态学或组织学、病理、病生、病变性质等 目前国内外较多的是 Morson的组织分类 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四类。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扁平息肉 根据息肉所处位置 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 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为常见 根据息肉大小 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 不仅能反映息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分类 ●胃肠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 ★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 ★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胃肠道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胃肠道癌前病变 胃肠道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否,与许多因素相关, ●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髙; ●直肠息肉癌变率较高 增生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 恶变机会不高 非肿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 胃息肉 异位性息肉 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 肿瘤性息肉 很高的恶变倾向 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 ●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 ●增生性(再生性)息内由增生的胃小四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 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 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 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 有息内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74%-13%,故在发现胃息 内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 或呈乳头状(绒毛状) 管状 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乳头状(绒毛状)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40%左右。其中尤 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髙。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息肉的分型 山田分类,以胃息肉为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将其分为四型, l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 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 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 中村按息肉的形态和组织学改变的不同将其分为Ⅲ+1型: I型:最多,一般直径不超过2cm,有带多数,也有无蒂,表面比较 光滑,呈颗粒状、乳头状或绒毛状,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 也可呈暗红,多见胃窦部,此型与腺瘤性息肉相当。 Ⅱ型:多见胃窦部与胃体交界处,息肉顶部常发红,凹陷,是由于 反复的粘膜缺损,再生修复而形成,合并早期胃癌最多,组 织学改变与I型不同; Ⅲ型:呈平盘状隆起,形态与Ⅱa早期胃癌相似,此型相当于Ⅱa亚 型异型上皮灶 Ⅳ型:由肠上皮而来的乳头腺瘤,癌变率较高,表现与结肠息肉相 类似。 Type I early gastric cancer 75 y. male, pap, sm, 5X3.5cm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