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定位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人教版新课标.docxVIP

教师角色定位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人教版新课标.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教师角色定位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说起“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语文教学。事实上,培 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能否科学、 简洁、流畅地表述 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是适应社会进步 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做耐心的“倾听者”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倾听和表达的过程。 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究、 质疑和交流,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角色,甘做“听众”,把更多的表达和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一年级(上册)“ 10 加几与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情境图:左边一盒有 10 个果冻,右边有 5 个果冻,引导学生列出 10+5、5+10、15-5 、15-10四道算式。然后追问: “还能不能列出其他算式?”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说“没有了”,确认这幅图只能列出四道算式。但偏偏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老师,我还能列出其他算式。”教师一怔,随后便微笑着说: “能吗?请你坐下再好好想想。这幅图还能列出其他的算式吗?” 学生虽小,依然听懂了教师的 “弦外之音”,于是齐声说:“不能!” 在另一位教师的课堂上, 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是吗?请你 说说看,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说: “只要把右边的果冻吃掉一个,就可以列 10+4、4+10、14-10 、14-4 这四道算式。”教师追问:“你的意思是,只要把这幅图变一变, 就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了。 如果图不变, 我们还能列出其他算式吗?”学生一起摇头:“不能!” 看来,学生不是不明白这幅图只能列出四道算式,正是由于对“一图四式”深刻的理解,才激发了他们尝试着对情境图进行大胆改动的行为。 这应该是出人意料且很有创意的想法吧(同时还提醒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图一题多练呢)! 很明显,第一位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因而我们无从知晓那个学生到底要表达怎样出人意料的想法。或许学生真的会如教师所想的“不着边际”,但让他说出来又何妨?在控制学生表达的同时,是否也抑制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反思课堂教学,教师经常在学生发言结结巴巴、不够流畅的时候挥手示意:“请你再想想, 让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有时也经常为了展示后面精 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不错,你的答案是对的,请坐 吧。” ,, 教师在课堂上缺乏耐心的倾听,往往剥夺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学生将渐渐会缄口不言,失去倾诉和表达的愿望。 二、做严谨的“示范者” 教师自身语言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发 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语言表达的规范和严谨。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 厘米的铁丝折一个正方体框架,折成的正方体棱长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列式为“ 60÷12”,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老师,既然要求用一根铁丝‘折’,我认为铁丝是不能断开的,这样至少得出现 15 条棱,正确的算式应该是 60÷15。”教师断然否定:“不要钻牛角尖,这儿的‘折’就是‘做’。”难道学生说的一 点道理都没有吗?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教师应该重视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钟面上有 1~12 这 12 个数字”,“用 8、5、3 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我们有时还会把“现在图形与 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是 2:1”说成“现在图形与原来图形的比是 2:1”,把“(100 1) ×34=100× 34-34”的运算依据,说成“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 殊不知,这些不经意的话, 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因此,我们必须透彻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术语、定律以及符号的精确涵义,准确、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力求数学语言表达简明扼要、规范严谨、流利畅达。 三、做恰当的“点拨者” 教育的技巧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 对于学生认识的不当之处, 教师要及时点明,对于学生观点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补充。只有“点拨”适当,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一位教师执教“ 11~ 20 各数的认识”,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 20。一位学生在计数器的个位上拨了 10 颗珠,在十位上拨了 1 颗珠。教师有些不满意,问道:“同学们,咱们已经知道 10 个一是十,他这样拨珠对吗?” 学生齐说:“不 对 ! ”“那谁能上来拨一个对的呢?”一个学生很快把个位上的 10 颗珠拨下,又在十位上添了 1 颗珠。教师高兴地举起计数器,问:“现在对了吗?”生:“对 了!” 上述教学,教师仅仅让其他学生纠正了不够简捷的拨珠方法, 事实上,第一 位学生的拨珠已接近正确,如果教师稍加引导:“个位上这 10 颗珠表示什么?十位上这一颗珠子呢?怎样拨更简捷?” 在学生正确拨珠后教师进一步追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