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报告.doc

社会心理学·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察报告 报告主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 PAGE 2 - 目 录 TOC \o 1-2 \h \u 22031 1. 调查目的 2 29909 2. 对象形式 2 25393 3. 结果分析 3 17287 3.1 重要意义 3 15859 3.2 认知偏差 3 25432 4. 障碍分析 4 16478 5. 关系处理 5 24603 5.1 人际交往的原则 5 16672 5.2 人际交往的技巧 5 28495 6. 调查小结 6 31548 7. 访谈感悟 6 13687 附件一 问卷调查邀请名单 8 18541 附件二 大学生人际关系访谈 9 调查目的 2013年4月17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目前林某已认罪,那到底林某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因为林来自农村,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然而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竭尽全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最终因为与室友关系不和,而导致自我与他人的毁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得以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大学校园里,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潜意识里,觉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不够完美,看着大学生跳楼、上吊、或被室友投毒导致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如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借本次《社会心理学》课程考核的机会,以我个人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访谈。 对象形式 此次访谈系作为一门课程的结业考核,并要求访谈对象至少要有15名,所以访谈的对象的设置上,我选取了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并且区分为校内和校外,但以我校大一的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名单参见附录一。 结合到对象选择,访谈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面对面单个的交流,由我作好记录;也有通过互联网聊天的形式,对校外的一些同学做出访谈并记录;另外也有寻找到某个宿舍和某个协会机构部门里面的几个成员一起探讨交流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看法以及各自的现状。 考虑到访谈的对象数量上相对较少以及形式,所以区别与调查问卷,我在我的访谈问卷上设置了10道选择题和10道开放式问答题,问题的深度也是逐渐深入、环环相扣,旨在深入了解到当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状和问题。访谈问题设置参见附录二。 结果分析 3.1 重要意义 通过对于前期的一些选择题和影响访问中总结归纳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即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从和他人关系中认识自我形象,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即我们常说的以人为镜。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塑造完美的人格。同时恰当的自我认知,既能使人避免夜郎自大,又能使人摆脱自卑感。 2.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人际交往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由于知识的局限,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看问题难免陷入僵局。而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会使自己茅塞顿开。? 3.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化?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学会与人平等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4.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相互倾诉各自的喜怒哀乐,进行感情交流。通过交往,大学生能满足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3.2 认知偏差 1. 首因效应 首因即最先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像往往最鲜明最牢固,对以后的人际知觉及人际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也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首因效应在大学人际交往中比较普遍。有些大学生往往仅凭第一印象就轻易地对别人判断下结论。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容易使人陷入人际交往的误区,是应当避免的。 2. 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印象对以后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后摄”作用。一般来说,在对陌生人

文档评论(0)

潮起潮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