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人教课标版.docx

安徽省六安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人教课标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六安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人教课标版 六安 中 2010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 共  66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 每小题  3 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 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 ,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 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 “意境” 是一个新的生命, 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 ,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 理活动 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 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 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 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 “俯视但一气,焉能 辨皇州”,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 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 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 象征、暗示作用。的确, 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 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 种具有比喻、象 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 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 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 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太凡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 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仍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 中的真实世界。 D.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 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 实际。 2、下列对“境与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 ,而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与之 并不矛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 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读诗由象到境, 好像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 世界之中。 D.中国古典 歌中的松、 菊、香草、美人等意象,可以通 比 、象征、 暗示的作用,形成特定的意境。 3、 文中材

文档评论(0)

134****85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