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重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小学数学_重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经历用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性。 2.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在观察、操作、交流、猜测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用集合图(韦恩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建构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书用写真板等。 学具:研究单、同桌操作用的名单、磁板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咱们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昨天老师在校园里又看到了这样一则通知。 课件演示通知学校定于本周周六、周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请四年级各班选10人参加小记者活动,9人参加小交警活动。 通知 学校定于本周周六、周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请四年级各班选10人参加小记者活动,9人参加小交警活动。 根据通知要求,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怎么算的? 预设:学生会想到用10+9=19人。 师:一定是19人吗?(抽生交流) 师:这是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名单,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同学重复参加了两项活动,那能用10+9直接求出总人数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种有重复部分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通知,猜一猜每班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再出示课本情境图给学生对比观察,老师的一句“真的是19人吗”引发矛盾冲突,让 “重叠问题”的研究成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二、合作探究,感知模型 (一)动手操作,思维碰撞 师:先来进行一个同桌竞赛,这是竞赛内容和规则。 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 同桌比赛摆姓名,左边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记者的10人,右边 的同学负责摆好参加小交警的9人。 竞赛规则 能快速、一个不少地摆好的一方获胜。获胜方立即举手。 (抽一对同桌到黑板上用大学具板演,其余同桌比赛) (有的同桌会出现争抢的情况。)你们俩你争我抢的怎么回事?(少重复的几个人)每对同桌的名单中都有重复的这几名同学。(他们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却只有一个)同桌协商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 (二)交流方法,分析策略 选不同方法磁吸在黑板上,分析不同的解决策略。 师:思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交流想法,逐步引出韦恩图。 (三)引出韦恩图,介绍韦恩 课件演示。(不规则韦恩图) 师:我们可以把线画的更漂亮一些。 课件动态演示:由不规则变规则的过程。 这种图最早是由英国一位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 课件演示。(韦恩的介绍) 师:因此,这种图就叫做韦恩图。(板书:韦恩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参与同桌竞赛再次引发冲突:有几名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但名单只有一个,怎么办?在交流方法,分析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把他们放在中间是最合理的,并且要想一看就知道哪些是参加小记者的,哪些是参加小交警的,“圈一圈”既简单又有效。由此,“韦恩图”便在学生的操作、交流、碰撞中,自然、流畅地出现了。 4.了解信息,掌握算法。 (1)理解韦恩图各部分意义。 师:从韦恩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我想聘请一位小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图中各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试试?(抽生交流) (2)数形结合,列式计算。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列式计算出我们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活动吗?在研究单一上完成。 生独立完成后,投影展示不同方法,生结合韦恩图介绍算理。 这几种方法,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总结:不管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只能算1次。还有相同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老师”,将学习主动权放手给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韦恩图各部分含义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加深对韦恩图理解的过程。之后借助韦恩图,让学生弄清重叠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用集合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对不同策略的对比沟通中,充分感知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与共性,为构建模型做准备。 三、变式拓展,构建模型 师:重叠问题的奥妙远不止这些,大家猜一猜我们隔壁班可能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活动?在研究单二上完成。 生完成后,同桌交流,师挑选不同想法,投影展示交流,梳理总结。 课件演示。(0人重复到9人重复) 在解决前面的问题时,我们列出了这么很多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