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暴力现象-2019年精选文档.docx

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暴力现象-2019年精选文档.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暴力现象 人们常将暴力与网络媒体联系在一起, 很少将暴力与传统 媒体挂钩,对传统媒体报道中暴力现象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数 量很少。但诚如著名媒体人长平所言,“网络暴力来自传统媒 体”,①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暴力现象较网络媒体的暴力现象更加 隐蔽,危害更加长远,更值得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热暴力”和“冷暴力” 国内传统媒体报道中的暴力现象, 大致可分为“热暴力”和 冷暴力”两类,两者表现形式不同。 血腥、暴力的场面和攻击性的语言, 是“热暴力”最显著 的两种表现形式 2003 年“非典”以后,随着国家对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政策 的调整,关于交通事故、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日益增多。 与之相关的血腥画面、暴力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传统媒体的 报道中。如多家媒体在对 2010 年 10 月底黑龙江省密山市强拆 事的报道中,不仅播发了崔德喜老人浑身被大火包围的画面, 而 且刊登了老人被严重烧伤后的照片。 虽然电视画面和现场照片带 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 却显得有些过于血腥。再如 多家媒体在报道 2011 年 5 月中南大学杀人案时,直接刊登了多 幅受害人倒在血泊中的照片,血淋淋的凶杀场面直接呈现在受众 面前。考虑到报道涉及各个年龄段的受众, 媒体这样的报道手法 是否得当,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富有攻击性的语言是传统媒体报道中热暴力”的又一重 富有攻击性的语言是传统媒体报道中 热暴力”的又一重 要表现形式,如对于 2004 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多家媒体在 报道中使用了大量诸如 “凶狠”、“怪僻”、阴险”、“屠 报道中使用了大量诸如 “凶狠”、“怪僻”、 阴险”、“屠 夫”、“恶魔”之类的词语或称呼, 仿佛马加爵从一生下来就是 一个恶魔。再如 2010 年对药家鑫案的报道,类似的词语又一次 大量涌现, 少数媒体用语尖刻较马加爵案有过之而无不及。 也许 在有些媒体人看来,似乎用词越“狠”越能体现自己的正义感, 越能彰显自己代表了正义一方。 法院还没有审判, 媒体已经给出 了结论,媒体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不仅违背了“客观”的报道 准则,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司法审判程序。 有意或无意地对暴力行为的忽视和缺乏人文关怀的表述 方式,是“冷暴力”最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 助长媒体作为社会公器, 进行舆论监督、 维护社会秩序是责任所 在,但有些传统媒体在遇到暴力事件时有意或无意地回避, 了暴力分子的嚣张气焰。 助长 如在 2012 年反日游行过程中,多个城市发生了打砸抢烧等 暴力事件。这些暴力事件是突然冒出来的,事前没有一点征兆 吗?显然不是。 西安青年李昭因为一幅“前方砸车, 日系调头” 的牌子被誉为游行当天的一抹亮色。 他在接受采访时坦承日系车 被砸“能想到,没什么意外的”,只不过比预想的时间早了些。 很多人和李昭一样, 在游行之前多少都有这样的“预感”, 因为 在之前的反日游行中就出现过打砸抢烧等暴力事件。 而且在这次 游行前已经出现了暴力的苗头, 如“武汉丢车青年”做志愿者时 被攻击等。媒体在游行前的相关报道中, 没有勇敢地批评少数暴 力分子的暴行,在网上号召游行示威时没有勇敢地呼吁人们保持 冷静。当多个城市在反日游行中出现各种暴力事件后, 各家媒体 才开始谴责暴力行为。虽然暴力行为不会因为媒体的呼吁而消 失,但媒体的呼吁有助于唤起人们的理性, 有助于减少暴力事件 的发生。媒体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暴力行为的忽视, 在某种程度上 助长了暴力事件的滋生。 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程式化的表述方式, 是“冷暴力”的又一重要表现。 当遇到矿难、恶性生产事故或者 凶杀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件时, 传统媒体常按照一定的套路 展开报道,如强调相关部门已经积极组织救援, 有关领导已经做 出批示或亲赴现场等,报道结尾通常还会特别加上“遇难者家属 情绪稳定” 一类的话语。很多情况下,经历了巨大伤痛的遇难者 家属和幸存者很难做到情绪稳定, 很多人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 伤。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程式化的表述模式, 不仅对受害者及 其亲友造成了二次伤害,对受众而言,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 带来的也是一股冷冰冰的寒意。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 这种 程式化的报道很容易被网友们吐槽的“口水”淹没, 造成不良的 社会影响。 传统媒体报道中暴力现象的消极影响 成为现实暴力的重要诱因 有研究称,美国广播公司曾对 100 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 其中22名说他们是模仿电视上的犯罪方法。②某些传统媒体在 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血腥、 暴力的场面,过度渲染犯罪的过程与 手段,对受众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 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他们走 向犯罪道路。 报道中攻击性的语言为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不良示范 在某些报道中,传统媒体富有攻击性和煽动力的语言比网民 使用的暴力语言更

文档评论(0)

大宝&小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