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景理论的高职的院校大学生择业行为研究.doc

基于前景理论的高职的院校大学生择业行为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页 基于前景理论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行为研究   【Abstract】Using prospect theory, through specially designed test questions,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rocess of occupation choice behavior analysis, verify th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are there may be a point of reference effect, reflection effects, frames effects, and other effects. Our results help to grasp the causes of behavior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ourse,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areer guidanc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Prospect theoryBehavior analysis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从而产生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关研究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关注。这些研究中有一部分是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方面进行研究,[1]这样研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但相对而言,对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行为表现,从行为科学方面进行研究仍不够充分,既缺少深入理论剖析,也缺乏扎实实证研究,这不利于把握大学生择业过程行为特点,对这些行为产生原因进行深入解释,而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本文尝试借助于前景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过程某些行为进行解释,希望这一工作能帮助认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典型行为,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这些行为对策提供依据。   一、前景理论及研究局限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研究成果,由卡尼曼(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提出,由于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卡尼曼因此而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时候是风险规避(确定效应)。   第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候是风险喜好(反射效应)。   第三,大多数人对得失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   第四,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效应)。   前景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金融投资、经济学、营销、政治等领域决策行为,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研究成果。[3]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决策行为并不总是能用理性决策理论来解释。[4] 既然前景理论为非理性决策行为提供一种新理论,因此这里考虑将其应用于大学生择业行为剖析。但是相对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决策,经济学等领域决策效益评估相对简单些。因此用前景理论来解释大学生择业中所有行为并不一定合适。这意味着前景理论在大学生择业行为解释中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例如:我们构造了以下问题来测试某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大三学生:如果在招聘季节初期,你通过了某个不错公司招聘程序,但你如果不马上与该公司签约,则可能不会录用你,你会如何选择?A、立即签约;B、暂不签约,继续找寻更好机会。结果在测试83名学生中,有38人选择了A,其余人选择了B。   这意味着前景理论中确定性效应在解释大学生择业行为中作用,相对于经济学等领域人行为,解释能力明显要弱得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在一些具有确定性工作岗位,如公务员,相对于本科院校毕业生或研究生来说,缺乏竞争力,因此也难以构造合适问题来测试确定性效应对其行为影响。另一方面,根据与被测试学生深度访谈结果,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选择答案B学生并不认为择业是一种一次性决策行为,而是一个过程,他们希望是整个过程结果最佳。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这一复杂过程,其结果衡量涉及内容是多方面,要采用一种单一理论来解释可能是不适当。但这一过程中一些具体决策行为表现仍是可以用前景理论解释。   二、大学生择业行为剖析   1.参照点效应   卡尼曼与特沃斯基在“前景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参照点”概念,认为参照点潜在决定了被试将某特定结果编码为收益或损失,进而影响其随后决策过程。参照点通常是个体习惯一   * 本文得到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资助(编号:2019-S-03)   个状态,有时是由社会规范或习俗规定,有时是一种期望水平或抱负水平。它位置一般与个人财富水平与社会现状有关。此外,近期财富变化、财富期望及与他人社会比较等都会影响到参照点位置确定。   我们发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中行为表现可以用

文档评论(0)

189****16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