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季施工专项技术方案.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DBTTY-9886)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DBTTY-9886) 冬雨季施工专项技术方案 冬雨季施工专项技术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位置及交通 露天煤矿位于交口县东部桃红坡镇吉子沟村西,距交口县城约32km,行政区交口县桃红坡镇管辖。 矿田内有公路通往坛索,坛索与桃红坡镇有省道柏油公路相通。矿井区距桃红坡镇7km,距交口县城32km。自桃红坡镇向西南经交口县城及石口有国道209干线经隰县、蒲县至临汾,209线向北径中阳县至吕梁市。县城向东有省道通往孝义、汾阳,汾阳县城既有高速公路通过。县城向东北可达阳泉火车站,并可到达太原交通十分便利。 1.2地形、水文和气象 交口县位于吕梁山脉南段东麓,为一中低山区。矿田内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地势总体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矿田西北边缘,海拔为1206.0m,最低点位于矿田东南部边缘沟谷中,海拔1040.50m相对最大高差165.5m。 矿田内大面积被黄土覆盖,北部及南部沟谷边缘有少量基岩零星出露。黄土层由于其节理发育的特征,极易遭受强烈的侵浊切割,多形成山梁、垣峁土崖、峭壁地形,其山形地势走向多呈近南北方向。同向冲沟特别发育,雨季常有山洪爆发一泄而去,同时带走了大量黄土及泥沙。 1、水文 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交口县境内有两条河流,分别为大麦郊河和下村河,两河向东南方向流动于双池镇汇合后流入灵石县段纯河然后汇入汾河。 矿田内基本无地表水体,各沟谷一般干凅无水,在雨季时有短暂的水流,流水时间不长,对矿井开采不会造成影响。露天开采后会增加采场汇水量,尤其雨季汇水量会大大增加,矿田内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新生界地层及基岩分化壳含水甚微,易排泄。奥陶系含水层水位标高825m左右远远低于11号煤层底板标高(1000m),不存在带压开采问题。岩溶地下水对煤层露天开采威胁不大。 2、气象 本区属温带大陆半干旱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夏秋季多雨,雨量集中在7、8、9月三个月份,,冬季少雪。据交口县气象站1983年至1990年气象资料,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大多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1482~1814mm,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年平均气温7.0℃,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1.7℃,无霜期平均186天。最大冻土深度0.8m。 1.3地震烈度 交口县位于六、七度分界线一带,以南北分界,分界线主要在桃红坡镇东西方向,桃红坡镇以北为六度区,以南为七度区。 1.4水文地质特征 矿田内地形切割严重,沟谷纵横,新生界地层及基岩风化壳含水甚微,易于排泄。奥陶系含水层水位标高825m左右远远低于11号煤层底板标高(1000m),不存在带压开采问题。岩溶地下水对煤层露天开采威胁不大。 太原组层间裂隙水 太原组地层矿田内有零星出露,含水岩层主要为底部的K1砂岩、K2、K3、K4灰岩及泥岩中所夹的砂岩透镜体。根据煤矿建设20年资料,2005年前矿井涌水量一般为2m3/h;当时,年产量6万t/a,涌水量约60m3/d,2005年矿井采煤方法改革,生产能力提高至15万t/a,其矿井正常涌水量150m3/d,最大矿井涌水量180m3/d。本次XJ-4号水文孔水量小,未能进行抽水试验,说明煤层开采后太原组含水层水大部被漏掉了,因而孔中水量极小。本次,仅采取水样做了水质分析。结果为:矿化度387.26mg,总硬度280.22mg/L,pH值6.72,含氟F0.23mg/L。水质类型为HC03·S04--Ca·mg型水。说明地下水被煤中硫污染。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本矿田位于郭庄泉域补给径流区,XJ-4水文孔中见峰峰地层厚161.80m。区域地是,本次水文孔中未测到奥灰水水位资料。岩性以石灰岩为主,夹泥灰岩,白云质灰岩。根据区域资料上马家沟组厚约200~250m,岩溶裂隙发育,含水量丰富,底部石膏夹层厚40~60m,是相对隔水层。其中、上部地层为厚140~190m,灰岩、白云质灰岩层中岩溶裂隙是主要含水层,因溶孔、溶洞、蜂窝状岩溶十分发育,因而水量及其丰富。据双池镇20号供水井和吉子沟水井资料,奥灰岩溶水水位埋深254m,连续抽水四天,涌水量Q=5.56L/S,井内水位不降,水量及其丰富。根据上述两井资料及区域资料推测,本矿田奥灰水位标高在823~829m之间,一般为825m。本矿区内水力坡度为2/1000,地下水的基本流向为北西-东南向,地下水流至郭庄泉群排泄,现有岩溶供水井也是排泄渠道之一。 矿田内隔水层

文档评论(0)

yxh1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