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和突触传递.pptx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突触和突触传递; 突触是神经冲动传导得以实现的转化装置,突触传递则是神经系统中感觉、自主运动和学习记忆等生理活动的基础。 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对突触的作用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 即“在整个神经生物学中,突触及其有关的研究可以说是占据中心地位。因为神经系统基本上是信息加工系统,而信息加工要求神经元与神经元对话,这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狭义的突触指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形成的功能接触点。后来,随着突触形态学证据不断增多,其定义发展为: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机能上密切联系与结构上特殊分化的部位,它代表着解剖结构上特化的与生理机能上专一的传递兴奋和抑制的区域,即信息传递的特殊区域。; 现代的突触定义: “两神经元之间或与感受细胞/效应细胞之间以及同一个神经元突起之间结构上特化的机能联系部位”。;1. 根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不同分类: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借离子流(局部电流)为媒介构成电信号的直接传递。主要见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大脑内,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间也存在这种突触。 化学性突触——借化学递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根据其递质又可分为乙酰胆碱能、多巴胺能、谷氨酸能、GABA能突触等。 混合性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面上,可有化学传递和电传递两种结构并存,称为混合性突触(mixed synapse)。;2. 按照神经元接触部位不同,可分为: 轴—树突触:最常见,可以是轴突与树突干或树突棘相突触,多为不对称型,据认为是兴奋性突触。 轴—体突触:可为对称型或不对称型,但以对称型为多。 轴—轴突触:多在轴丘处或轴突起始处或轴突末梢部,大多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 树—树突触:具有双向极性,即构成突触的两个树突之间可以互相传递冲动。;3.根据突触生理作用分类: ;连接子; 呈六角形,前后膜上各有一个半通道,每个半通道是由6个连接蛋白构成,突触前后膜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通道,通道外径2nm,内径1.5nm。;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所构成,呈单向性传导。突触前后膜厚约7.5nm。; 2. 突触间隙 ; 突触后膜上含有受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还含有一些酶类、线粒体和神经微管等。 ;五、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 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 2+内流→突触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和融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相互作用→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突触后电位→多余递质失活→突触囊泡返回质膜;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 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约需0.5ms。 总和:通常兴奋性突触每兴奋一次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而需同时传来一连串兴奋或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兴奋。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缺氧、CO2增加或酸碱度改变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非常敏感,因而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增强突触的传递。;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即一个小囊泡直径约50nm,单个囊泡所含的递质总量为一个量子,一次动作电位可诱导一批类似的囊泡释放。 在递质释放过程中,突触前末梢的去极化及钙离子内流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从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到小泡恢复可以分为7个时相: ;突触小泡的循环;突触小泡的循环;突触小泡的循环;突触小泡的循环;突触小泡的循环;突触小泡的循环;突触递质的调制过程 a. 神经元内在过程:静息膜电位或动作电位发放的变化引起 b. 神经元外部过程:其他神经元的突触输入 突触递质调制的部位 a. 突触前受体 b. 突触后受体 c. 突触间隙 突触前终末调制靶点 a. 改变启闭钙通道已改变突触前精细Ca2+浓度 b. 改变钙通道门控 c. 改变K+或Na+内流以改变动作电位过程中电 压门控Ca2+内流作用于Ca2+内流的下游机制。;快突触(神经信息)传递: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扩散至突触后膜并与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通道开放,产生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通道中的Na+或Ca2+增多,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如果K+或Cl-增多,则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两种情况都是在1ms内完成。 慢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并不立即引起膜电位变化,而是产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并由反应产生的活性分子来传递信息,常以秒计,且造成的行为、情感、思维和精神状态可以持续几分钟甚至几小时。;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