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古镇导游词.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渎古镇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木渎古镇旅游 !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距太 湖五公里,是太湖十三个景色区,以吴越古迹、山林石景和木渎古镇 为特色,既有山林之胜,又有园林之美。 现在,我们就到木渎古镇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首先,我们来看这座石牌坊,上坊写着“瑞门入胜”四个字,也 就是说,当我们跨进这座祥瑞门,就走进了古镇悠久的历史画卷。说 起木渎的“古”,我给大家讲一下 木渎之名的来历。相传春秋末年, 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 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 木材源源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拥塞, 称为“积 木塞渎”。 “木渎”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这条河流虽然貌不惊人, 但在春秋历史上赫赫闻名。 当年吴王为 了征伐楚国,从陆地上开挖了这条全长 230 多公里的人工运河, 经水 路出兵,声东击西,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战果,由此确立了吴 国的春秋霸主的地位。 因为这条运河由伍子胥建议并率众开凿, 后人 为了纪念他,就称此河为“胥江” 。 河畔的这条长廊称河棚, 全长 175 米。河棚一面倚河,一面与民 居边成一体,为上街卖菜的菜农、船民和过往行人提供方便,夏天不 1 ————根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照 遭日晒,雨天不受雨淋,因而深受欢迎。远远望去,百米河棚显得错 落有致,高低不一,忧如姑苏园林中一道贴水的长廊,风韵绰约,平 添了几分美感。 大家看,这儿有两座桥,一座叫“斜桥” ,一座叫“邾巷桥”,两 桥一横一坚,取袂而筑,相依相偎,因而又称“双桥” 。请看。从太 湖来的胥江和源自光福铜坑的香溪在斜桥下合二为一, 一清一浊,形 成一条明显的分水岭,这,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 “斜桥分水”。 木渎不单是一个水乡古镇, 由于镇上私家园林众多, 因而又有“园 林之镇”的美名。现在我们要参观的就是以“江南三雕”见长的私家 园林“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的主人冯桂芬是近代著名的启发思想家、 政论家,因他 在道光二十年 (1840 年)考取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 也就是仅次于状元 的榜眼,所以人们称他的旧居为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占地约十亩。它的布局为前宅后院, 坐南朝北,有照墙、 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 宅地园林风格。 主人冯桂芬因出生时,正当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览 群书,精通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 ————根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照 2 时,识拔了素不相识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 招入抚署念书,收为学生。这一年,冯桂芬刚才二十三岁。 这是冯宅大厅。名“显志堂” 。是主人招待嘉宾的场所。堂名是 主人当年春风喜悦时所题, 显示了胸中的宏伟抱负。 厅内陈设古朴高 雅,反应了主人的儒雅风采。 这里是冯桂芬的书房名“校邠庐” 。冯桂芬高中榜眼之后留在京 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政界的腐朽,不久就辞官回乡。在这期间, 冯桂芬写下了他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 ,他针对鸦片战争时期 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采西学、 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 来的财产阶级改进派奉为先导。冯桂芬性格刚强,嫉恶如仇,这副对 联“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 ,正是对冯桂芬一世仕宦生 涯的总结。 郊邻庐的建筑构造较为新奇, 汇聚了榜眼府内的木雕精华。 首先, 屋顶为三轩连缀,江南稀有,其次,在构造承重上又有独到之处,两 根步柱不落地,用短柱替代,并饰以倒挂花篮,俗称“花篮厅” ,既 增加了空间,又方便采光, 这种集技术和艺术,实用和雅观于一体的 建筑风格,正是当地香山帮巧匠高明智慧的体现。 3 ————根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照 这副石雕《盛世滋生图》是我们榜眼府中的第二宝。 此画又名《姑 苏繁荣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 (1759)所绘,全长 1225 厘米, 主要描述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荣情景,详细内容为“一城、一街、 一镇、一村”,而木渎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 话:“姑苏繁荣图,一半在木渎” ,木渎当时的繁荣可见一斑。 ————根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照 4

文档评论(0)

151****97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