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2016年第二版.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2016年第二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2016年第二版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2016年第二版 目录 2 4 1 3 5 6 简要说明 试验室检查 治疗 疾病概述 诊断和鉴别 出院标准及预防 简要说明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8日,至少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5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 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截至2016年3月11日共发现输入性病例13例。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潜伏期和传染期 地区分布 发病季节特点 (三)临床表现 疾病概述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病原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流行病学 简要说明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流行病学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预后良好,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婴幼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实验室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液、尿液、精液、唾液等标本中的寨卡病毒核酸。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或者接触过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的寨卡病毒病患者。   (2)临床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fcel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