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1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1 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乡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4.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教材与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风格。 2.练习朗读《乡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阿敏演唱的歌曲《乡愁》MTV,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点评并引导: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谱曲改编的。1971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仅用了20分钟,而酝酿它,却花了整整20年。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牵挂惦念,沉淀了20年的爱与愁。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 二、诵读感知 1.师生齐读诗歌,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两遍,然后找两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2.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且朗读时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三、品读情感 1.设置一个主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浓浓的乡愁?” 2.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独特的词语去朗读、去发现、去涵咏、去品味,由“读词”进而“读心”,最终达到“读情”的目的。 3.重点品赏“意象”和“叠词”,同时注意点拨学生理解时间词、数量词等词语在抒情上的独特作用。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从诗歌押韵这个角度来说,更易让诗歌增添和谐、音韵之美。 PPT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和余光中的诗歌《天堂地府》《今生今世》 四、总结升华 1.教师总结,诗歌从“邮票”、“船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象,到“矮矮”、“浅浅”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和“里头”之间那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乡愁深情。乡愁里既有对亲人绵延无尽的思念,更有对回归故土的苦苦期盼,这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2.师生配乐齐颂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个人的乡愁、民族的乡愁、文化的乡愁。 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这堂课面对的尽管是初三学生,可是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首小诗虽被余光中先生归为“浅易之作”,但他融哀愁于物象,纳须臾于芥子,短短88个字,却浓缩了几十年风雨人生路的酸甜苦辣。而这些历经沧桑才获得的人生感慨,想让阅历尚浅的初三学生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就真正读懂,实属不易。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